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优化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主要负责同志有关工作要求,系统总结我市前期在服务优化领域的实践成果,精准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全面部署下一阶段“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推动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同志,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包括市服务管理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主要负责人,各服务大厅(含市民服务中心、县乡两级服务大厅)负责人,以及部分重点企业(涵盖制造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等领域)代表。刚才,市服务管理局汇报了全市“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整体推进情况,X介绍了辖区内服务流程再造的具体实践,X县服务中心分享了基层“办不成事”反映工作室的运行经验,市数据资源管理局阐述了数字赋能服务的下一步计划,4个单位的发言既客观总结了成绩,又精准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务实可行的建议,讲的都很有针对性、很有借鉴意义,我都同意,大家会后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大战略意义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是简单的服务流程优化,而是关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更是我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高度、发展维度、民生角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一是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路径。当前,数字化改革已成为重塑治理模式的重要力量,而“高效办成一件事”正是数字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从“部门思维”向“用户思维”、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的深刻转 ……略…… ”向“一事好办”转变。一是建立“一件事”清单管理机制。市服务管理局牵头,联合市直23个部门,梳理出企业开办、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社保转移、医疗报销等58项高频“一件事”,制定统一的办理指南、材料清单和流程规范,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部门、办理时限,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流程”。例如,企业开办“一件事”,将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社保、银行等部门的7个事项整合为1个流程,办理时限从改革前的3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材料从15份精简至6份,跑动次数从5次减少至0次(全程网办)。二是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模式。在市民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服务大厅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窗口,配备专职受理人员,负责统一接收材料、分发部门、跟踪进度、反馈结果,实现“群众只跑一个窗、部门内部跑流转”。截至202x年底,全市共设立综合窗口126个,累计受理“一件事”办件45.3万件,平均办理时限较改革前缩短65%,群众跑动次数平均减少80%。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针对跨部门“一件事”,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1次协调会,解决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例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件事”,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11个部门,通过联席会议机制,解决了规划许可与施工许可衔接不畅、中介服务耗时过长等18个问题,项目审批总时限从90个工作日压缩至40个工作日,其中社会投资类项目压缩至30个工作日。
(二)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推动“一件事”办理方式更加多元
我们以我市打造智算之城为契机,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升级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服务系统,建成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端通办”。目前,平台已接入市级部门系统32个、县级部门系统58个,可办理事项2867项,其中92.3%的事项可全程网办,85%的事项可掌上办理(通过“X市服务”APP)。例如,群众办理社保转移“一件事”,只需在APP上填写信息、上传材料,系统自动将数据推送至转出地和转入地社保部门,实现“零跑动、不见面”办理,202x年通过APP办理社保转移业务1.8万件,占总业务量的75%。二是推广自助服务终端。在市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银行网点等场所部署综合服务自助终端,提供“一件事”查询、申报、打印等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截至202x年底,全市共部署自助终端523台,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和70%的社区(村),累计办理“一件事”办件12.6万件,其中不动产登记证明打印、社保缴费查询、公积金提取等事项占比达80%。三是推动数据共享复用。建立全市数据共享平台,打通公安、民政、人社、医保、不动产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复用”。例如,办理不动产登记“一件事”时,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可直接获取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婚姻状况等信息,无需群众重复提交,材料精简率达40%,202x年通过数据共享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8.7万件,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2个工作日。
(三)以服务优化为导向,推动“一件事”办理体验持续改善
我们坚持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既有速度,更有温度。一是设立“办不成事”反映工作室。在各级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工作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受理企业和群众在办理“一件事”过程中遇到的“办不了、办得慢、办得难”等问题,建立“受理-转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截至202x年底,全市共设立工作室48个,累计受理问题1860件,办结1782件,办结率95.8%,群众满意度98.2%。例如,X区某群众因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办理房产证,多次申请均未成功,工作室受理后,协调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解决方案,最终用15个工作日为群众办结了房产证,群众专门送来锦旗表示感谢。二是推行“帮办代办”服务。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企业办事人员等_,组建专业帮办代办队伍,提供“一对一”服务,帮助解决线上操作、材料准备等问题。全市共组建帮办代办队伍236支,配备人员582名,202x年累计帮办代办“一件事”业务9.3万件,其中为老年人办理社保认证、医疗报销等业务3.2万件,为企业办理项目审批、税务登记等业务6.1万件。三是开展“满意度评价”活动。在“一件事”办理完成后,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邀请企业和群众对办理效率、服务态度、办理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202x年,全市共收集评价反馈12.8万条,其中“非常满意”“满意”占比96.8%,“基本满意”占比2.5%,“不满意”占比0.7%,对“不满意”事项,建立台账,限期整改,整改率达100%。
三、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我市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面临的问题短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与的要求、先进城市的水平、企业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一是跨部门协同联动仍不够顺畅。虽然我们建立了跨部门协同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部门仍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涉及多部门的“一件事”,缺乏主动配合的意识,导致协同效率不高。例如,在办理“企业注销一件事”时,需要市场监管、税务、社保、海关等部门协同办理,但部分部门因担心承担责任,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导致部分企业注销时限超过规定的20个工作日,最长的达到35个工作日。,部分区县之间的协同机制也不够健全,存在“市级通、区县不通”的情况,例如,社保转移“一件事”,在市级层面已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但县与区之间仍存在数据不互通的问题,导致群众跨区县办理社保转移时,仍需线下提交材料。
二是数字赋能水平仍有待提升。虽然我们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但平台的智能化水平、数据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平台的“智能导办”“智能审批”功能不够完善,部分事项仍需人工审核,影响办理效率。例如,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一件事”,虽然已实现线上申报,但系统无法自动识别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仍需工作人员逐一审核,平均审核时长达1.5个工作日。另一方面,数据共享存在“壁垒”,部分部门因数据安全、业务b_m等原因,不愿将数据共享给其他部门,导致“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难以完全实现。例如,办理医疗报销“一件事”时,需要获取患者的住院病历、费用清单等数据,但部分医院以“数据安全”为由,不愿将数据接入服务平台,导致群众仍需提交纸质材料。
三是基层服务能力仍存在薄弱环节。县乡两级服务大厅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前沿阵地,但部分基层服务大厅存在硬件设施不足、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一是硬件设施不足。部分乡镇(街道)服务大厅面积狭小,仅50-80平方米,无法满足“一件事”综合窗口设置、自助终端部署等需求;部分社区(村)便民服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