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基层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层是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连接心民意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抓基层、打基础,但也深知,工作没有“休止符”,唯有不断创新、深耕细作,才能让基层组织焕发更强生命力。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分享工作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铸魂塑形,让思想教育“活”起来,筑牢信仰之基
(一)打破“填鸭式”灌输,让理论学“有滋有味”。传统的“台上念文件、台下记笔记”模式,容易让员产生“听不进、记不住”的倦怠感。我们尝试将理论学与本土资源结合,打造“行走的课”。比如,组织员走进本地革命纪念馆,邀请老员讲述红色故事;在田间地头开展“小板凳课堂”,用方言土话解读的政策。通过场景化、互动化的学方式,让理论从“纸面”走 ……略…… 让支部同台比拼,营造比学赶超氛围,锻造一支懂、善治理的“硬核”队伍。
(三)规范制度运行,扎紧管理篱笆。制度执行不严,容易导致组织生活“走过场”。我们制定《基层组织标准化操作手册》,细化“三会一课”、主题日等流程,明确“时间、内容、形式”三要素;建立“月督查、季通报、年考评”机制,通过实地检查、交叉互查等方式,对制度落实情况“把脉问诊”。对落实不力的组织,采取约谈提醒、限期整改等措施,确保组织生活“不打折、不走样”。
三、聚才汇智,让队伍管理“严”起来,锻造先锋力量。
(一)严把入口关,让员发展“优中选优”。员质量直接关系组织战斗力。我们推行“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员,把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建立“群众评议+支部考察+审核”三级联审制度,对发展对象的素质、群众口碑进行全面考察。同时,开设“入积极分子训练营”,通过理论测试、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环节,确保新员“思想上入、行动上入”同步达标。
(二)严管厚爱结合,让员作用“立得住、看得见”。对员的管理,既要“严”字当头,也要“暖”字贴心。我们实施“员积分制”,将参加组织生活、参与中心工作等量化赋分,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建立“员生日”制度,通过赠送贺卡、重温誓词、谈心谈话,增强员归属感。,设立“员先锋岗”“员责任区”,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亮身份、树形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员就在身边”。
(三)强化能力提升,让队伍建设“跟得上、干得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员队伍亟需“充电赋能”。我们开展“菜单式”培训,根据员需求设置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等课程;组织“跟班学”,选派年轻员到先进地区、重点部门挂职锻炼;建立“导师帮带制”,由经验丰富的老员传授“传家宝”,帮助新员快速成长,打造一支“拉得出、顶得上”的先锋队伍。
四、融合赋能,让业务“融”起来,释放发展动能
(一)+乡村振兴,激活产业“造血”功能。乡村振兴,引领是关键。我们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由村组织牵头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在果蔬种植村成立“红色产业联盟”,统一技术指导、品牌营销;在文旅资源丰富的村,打造“+民宿”“+研学”项目,让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
(二)+基层治理,绘就和谐“共治”图景。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必须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在社区建立“红色物业”,由社区组织统筹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共同解决停车难、环境差等问题;在农村推行“员联户”制度,每名员联系10-15户群众,收集诉求、调解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通过构建“引领、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三)+民生服务,架起群“连心”桥梁。工作的落脚点,在于服务群众。我们设立“员服务驿站”,提供政策咨询、代办服务、困难帮扶;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组织员为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员接单”机制,将养老托幼、医疗健康等服务送到家门口。通过一件件“小事”的落实,让群众感受到的温暖。
五、守正创新,让品牌建设“亮”起来,彰显特色
(一)深挖本土资源,打造“一地一品”。每个地方都有独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