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强调,“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今年以来,公司在接续推进基层融合互促“一年抓融合,两年抓提升,三年抓拓展,四年抓巩固,五年抓成果”五年规划中,发现部分基层政工人员工作中存在“低标准、老毛病、坏惯”(以下简称“低老坏”)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工作质量。我们要深刻认识“低老坏”问题的严重危害,通过靶向治理、破除积弊,打造新高地,增强新动能,推动基层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准确把握“低老坏”问题现实表现
(一)高低标准方面。一是工作质量欠佳。政工文件、材料中常出现语句不通顺、表述含混不清等情况;开展组织活动时,活动策划简单粗糙,缺乏前期调研和后期总结,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制度执行欠缺。落实工作制度时,存在打折扣现象,对员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传达,未能真正解决员思想困惑。三是工作成果粗糙。一些工作总结只是简单罗列工作内容,没有对工作 ……略…… 损害形象。坏惯暴露不严不实,降低员群众对组织的信任度,使“红色引擎”作用难以有效彰显,甚至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比如,在某项任务中,相关人员拖延工作进度,直到上级多次催促才开始行动,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正确认识“低老坏”问题成因
(一)思想认识层面,存在站位与价值认同双重弱化问题。部分组织和政工干部存在“重生产轻”思维,未深刻认识到政工对企业发展的“定向导航”作用,将视为“软任务”,缺乏“抓就是抓发展”的自觉。
(二)能力素质层面,存在专业化水平与创新能力滞后问题。部分政工干部知识储备陈旧,不熟悉工作新要求,在推进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时,缺乏系统思维和跨界能力,导致工作停留在“物理叠加”而非“化学融合”上。
(三)制度执行层面,存在流程_与责任体系不衔接问题。部分工作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资料审核缺乏量化指标,导致执行中“弹性空间”过大;工作“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界定不明,“多头管理、无人担责”现象时有发生。
(四)监督考核层面,存在压力传导与激励约束机制失效问题。监督方式单一,依赖定期检查、台账考核,对日常工作中的思想懈怠、态度不端等“隐性问题”难以精准识别;考核结果运用不足,对“低老坏”现实问题缺乏刚性问责。
四、扎实推进“低老坏”问题整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一)思想筑基,厚植提质提效动能。一是溯源传统基因,强化价值认同。聚焦不实、措施不力、融合不深等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建设提升年”专项行动,通过组织参观油田展览馆、邀请老员讲课等方式,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深度融入政工干部教育培训,建立“每日一学、每周一讲、每月一考、每季一评”学机制,推动“严细实”入脑入心。二是靶向思想病灶,开展“三观”纠偏。针对“低标准”背后的敷衍心态、“老毛病”背后的惰性思维、“坏惯”背后的纪律意识淡薄,分层分类开展谈心谈话,警示基层支部重点纠治“重业务轻”工作倾向,强化年轻政工干部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对反复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思想体检+会诊”破除认识误区。三是精准问题诊断,分步靶向治理。聚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梳理出的基层政工领域32项“低老坏”问题清单,划分为责任落实类12项、工作标准类9项、纪律类11项重点任务,明确问题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及整改标准,利用厂微信公众号、共建共享平台定期进行督办、公示,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质量提升到位。
(二)业务赋能,锻造过硬政工队伍。一是打牢基础功底。围绕工作业务“刚需”任务,开办“周五大课堂”,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战演练”讲授模式,系统培训政工干部文件撰写、台账管理、活动策划等技能,整体提升政工干部“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等基础能力。二是专业能力拔高。举办第二届“务政工干部业务素质提升拉力赛”,设置知识竞答、与生产经营融合推动、问题处置等竞赛模块,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政工干部应对突发问题和处置能力;建立“导师带徒”机制,选派资深政工干部与新人结对,传授“精准审题、精细执行、精品打磨”工作方法,确保走上工作“快车道”。三是创新能力培育。组织政工干部赴先进基层组织现场观摩、对标学,抓实“学”“问”“帮”措施推动,助力新任政工干部打开思路,释放活力,创新提升;开展“创新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运用“+数字化”手段破解难题,如运用厂生产办公综合管理平台、“务共享平台”“支部思维导图”等,不断提升工作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制度固本,夯实规范运作根基。一是建立“全链条”标准化体系。编制修订基层工作手册,广泛推广运用务共享平台、支部工作思维导图,以模板式推动务资料规范建立;推行“三审三校”制度,文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