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区会监督工作计划,区会组成调研组,在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全区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情况专题调研。自4月份确定调研方案以来,调研组全体成员集中学了困难群众帮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赴区民政局专题听取工作汇报。之后,调研组通过走访X镇、X街道、X街道等基层单元,组织区教育局、人力社保局、住建局、卫健局、残联等职能单位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贯彻落实及省、市、民生保障决策部署,紧扣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托底线、救急难、补短板,推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为保障社会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支撑。特别是首创的“人户分离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呼叫转移服务”机制被吸纳为市级地方标准,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普陀经验”。
(一)帮扶体系持续优化,协同保障稳步推进。一是多层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整合民政、教 ……略…… 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33.65万元。年均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200万元,实物配租1272户。创新海岛“一点一策”,解决130户偏远海岛困难家庭住房难题。三是残疾人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建成8家“残疾人之家”,发放“两项补贴”2735万元,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79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帮扶机制有待优化。一是部门联动存在欠缺。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效果不理想,部门之间常态化沟通联系不够紧密,跨部门帮扶政策的统筹协调不够到位,帮扶资源整合的效率和效能仍需提升。二是“智能帮扶”仍有短板。大数据动态监测不够及时、全面,难以精准捕捉困难家庭的财产、收入变化等关键信息,导致帮扶对象进退调整有滞后,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时效性。三是追回执行效率不高。针对通过离婚、分户、转移财产等手段骗取救助资金或保障性住房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行政手段,在基层追回无果后通常只能通过法院诉讼程序追回资金或清退住房,但追回与清退的执行周期长、阻力大,造成帮扶资源长期被违规占用,损害了社会公平。
(二)帮扶能力存在短板。一是个性化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我区的困难群众帮扶手段主要以资金和物资援助为主,助医、助洁、心理疏导等专业化服务覆盖率不高,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需求。同时,现有政策在社会融入、技能培训等发展性帮扶领域缺乏系统性规划,帮扶成效停留于“输血”层面,难以实现有效“造血”。二是基层帮扶力量薄弱。镇街、村社帮扶队伍以兼职为主,人员流动性大,在主动发现困难群众、高效核实救助申请及精准供给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帮扶政策在基层的精准落地。三是“政策外”困难_保障缺位。一些不符合低保、低边标准,但实际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尤其是失独或子女重度残疾的老年人无法享受就医陪护、日常生活照料、养老护理等服务。“三无”刑释人员在申请低保等待期内缺乏过渡性住房制度支持。支出型贫困家庭因收入略超低保、低边标准线难以纳入帮扶范围。
(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一是帮扶资金来源单一。帮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投入,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多元筹资渠道尚未充分激活,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仍需加强。二是社会组织参与不深。社会力量参与形式单一,多以捐赠、志愿活动为主。部分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虽有意愿参与帮扶,但因缺乏统一对接渠道,难以实现与困难群众的有效“链接”。三是社会救助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困难群众帮扶工作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和复杂的工作环境,但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导致社会救助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匮乏,影响了帮扶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意见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政策效能。一是加强部门联动。要强化牵头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压实责任部门职责,深化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政策衔接,推动政策协同互补,提升帮扶资金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帮扶效能最大化。二是优化“智能”帮扶。进一步拓宽数据采集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自动采集困难群众家庭财产、收入等信息,确保数据准确、有效。建立数据定期更新机制,及时反映帮扶对象最新情况,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帮扶滞后或资源错配。三是提高追回执行效率。及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虚构婚姻、转移资产等骗保行为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加大行政手段运用,缩短追缴资金与清退住房周期。要视情节轻重依法依规限制骗取保障对象享受其他公共服务资格,倒逼主动整改,提升资源回收效率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