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202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座谈交流会上的发言 >

在202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座谈交流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202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座谈交流会上的发言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_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_改革为抓手,紧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线,统筹推进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区)”称号,多个乡镇、村落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示范称号。现将我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聚焦节能降碳,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实现绿色发展,节能降碳是关键环节。我区深刻认识到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性,以系统性思维推进节能降碳工作,从煤炭消费_、企业转型发展、生活方式引导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效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严控煤炭消费,优化能源结构。一是强化总量_。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大力削减非电力用煤。通过关停整合4家燃煤锅炉,构建环境_区非无烟2号煤回收置换体系,对新建、改扩建用煤项目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从源头降低煤炭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推进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开展煤电“三改联动 ……略…… 

  (一)强化大气治理,守护蓝天白云。一是严控污染源排放。常态化开展烟花爆竹_和散煤治理行动,加强对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等污染源的监管,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8.3%以上,PM2.5浓度稳定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空气质量动态,加强大气污染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及时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三是加强联防联控。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二)严管水源污染,保障水清河晏。一是推进“五水共治”。统筹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1107名河湖长和41名河湖警长常态化开展巡河,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确保河湖生态健康。二是实施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城镇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建成22个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活污水治理率100%,XX断面年均水质稳定达优,20条区级河流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监管,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治理土壤污染,筑牢生态根基。一是建立监管清单。按照“应纳尽纳、动态_”原则,建立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对1265家经营单位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二是推进资源化利用。完成121家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备案,积极推广绿色有机肥料,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加强垃圾处理。健全垃圾清收转运体系,实现垃圾清收转运率、无害化处理率100%,有效改善农村和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四)防治农业污染,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实施农业减排固碳行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推广、企业带动等方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90.22%、85.2%、90%,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二是开展垃圾革命。探索城市环卫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和密闭收集、转运工作,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6.9%、100%,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厚植生态优势,开辟绿色经济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区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植绿护绿、品牌创建、文旅融合等举措,推动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实施植绿护绿,夯实生态本底。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推行“林长+”试点示范,探索形成“135”工作法,压实各级林长责任,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二是开展造林绿化。完成西秦岭造林绿化8.43万亩、城区南北两山绿化1.32万亩,建设绿色长廊20公里,义务植树180万株,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三是挖掘碳汇潜力。开展全域森林智治示范建设项目,成功预售“茶园碳票”,抵消8.45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新途径。

  (二)创建绿色品牌,提升产业效益。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围绕“3+6”农业产业体系,建成210万亩木本油料基地,涵盖花椒、油橄榄、茶叶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林下+”多种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林业总产值130亿元。三是打造品牌优势。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多个农产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品牌目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推动文旅融合,释放生态活力。一是打造精品景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推进XX大景区和XX大景区建设,建成10余个特色景点,提升景区接待服务能力。二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