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市工程建设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市工程建设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工程建设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半年全市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提量扩面、提质增效。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改委、住建局、交通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重点工程建设单位代表。刚才,X县、X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市住建局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有针对性,提出的措施也切实可行,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工作成效,切实增强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项目规模与交易金额实现跨越式增长,区域协作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工程建设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40个,达到去年同期的3.1倍,交易金额184.76亿元,同比增长68.6%。这组数据充分表明,远程异地评标已从试点探索阶段迈入推广应用的快车道。以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远程异地评标模式,联动省X市、省市专家库资源,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以往需要5天的评审工作,节省时间成本60%,项目交易金额达12.5亿元,较预算节约资金1.2亿元,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双提升。从全省范围看,我市依托省协调系统实施的主场项目数量和承接副场项目数量均 ……略…… 机制有待健全,部分专业类别专家储备不足

  目前,全市工程建设领域专家库虽已覆盖20余个专业类别,但在桥梁隧道、轨道交通、水利水电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专家数量仍显不足。据统计,全市桥梁隧道专业专家仅87人,当同时开展2个以上同类项目评标时,就会出现专家重复抽取的情况。在跨省协作中,由于各省专家库分类标准存在差异,也时常面临专家匹配效率不高的问题。例如,市某交通枢纽项目在跨省评标时,因我省与省对“工程”专业的分类细则不同,导致专家抽取环节反复调整,延误了评标进程近1天。这反映出我们在专家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上仍需进一步优化。

  (三)风险防控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全流程监管有待强化

  远程异地评标虽然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了人为干预,但在电子保函应用、投标文件加密传输、评标结果公示等环节仍存在风险点。上半年,我市就发现2起投标单位利用电子保函漏洞虚假应标案例,以及1起评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的未遂事件。,部分项目在评标结束后,对专家评审意见的复核机制不够完善,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如X开发区某产业园项目,评标结束后发现个别专家的评分标准与招标文件存在偏差,但由于缺乏实时监管记录,最终只能对结果进行备案,未能及时纠正问题,埋下了潜在的争议隐患。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统筹规划,构建全域覆盖的远程评标应用体系

  一是加快县域交易平台升级改造。各县(市、区)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评标室音视频设备、电子签章系统和网络带宽的升级,确保具备同时承接3个以上远程异地评标项目的能力。市财政将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50%的设备采购补贴,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以县为例,建议参照区“1+N”模式(1个主评标室+N个副评标室),改造5个标准化远程评标室,配套建设专家隔夜评标区,预计投资约500万元,可满足年均200个项目的评标需求。

  二是建立项目分类推进机制。对单项合同估算价5000万元以上的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以及1亿元以上的交通、水利项目,自2025年7月1日起,原则上必须采用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各县(市、区)要每月报送项目应用情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建立台账,对未按要求实施的项目进行重点督导。如X市体育馆建设项目(投资3.2亿元),应在招标阶段即明确远程异地评标方案,联动周边3个地市专家库资源,确保评审工作公正高效。

  三是推进“不见面开标”与远程评标深度融合。整合现有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开标、评标全流程电子化闭环管理。到2026年,力争全市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率达到100%,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占比超过80%。可借鉴X市经验,开发“智能开标助手”系统,实现投标文件自动解密、开标过程语音播报、异常情况实时预警,将开标时间从传统的1小时压缩至15分钟以内。

  (二)深化跨省协作,打造区域协同的专家资源共享平台

  一是拓展跨省域评标合作范围。下半年要新增5个跨省合作省份,重点与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省份建立长效协作机制,签订《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备忘录》。争取到2025年底,实现与10个以上省份的专家资源共享,跨省评标项目占比提升至20%。如X物流园区项目,可尝试联动天津、河北、江苏等地专家,组建跨区域评审团队,提升复杂项目的评审质量。

  二是统一专家库分类与抽取标准。联合周边省份制定《工程建设项目评标专家分类与抽取规范》,对专业类别、职称要求、抽取规则等进行统一界定。开发“跨省专家智能匹配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专家专业领域、评审业绩、信用记录等维度,实现精准匹配。预计该系统上线后,专家抽取效率可提升40%,重复抽取率降低至5%以下。

  三是建立专家跨区域信用评价体系。对参与跨省评标的专家实行“一地评价、多地共用”机制,将评审质量、纪律遵守、按时履约等情况纳入信用档案。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专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并限制抽取,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2025年下半年,要完成与8个省份的信用信息互通互联,构建跨区域联合惩戒体系。

  (三)筑牢风险防线,建立全链条智能化监管机制

  一是升级电子招投标监管平台。投入1500万元建设“公共资源交易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从项目备案、招标公告发布、投标、评标到合同签订的全流程动态监管。该系统将具备AI智能识别功能,可自动筛查围标串标、虚假应标等异常行为,预计异常行为发现率提升60%以上。如在评标环节,系统可通过分析专家打分曲线、评审时间分布等数据,自动预警疑似倾向性评分。

  二是强化电子保函全流程管理。推行“区块链+电子保函”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保函申请、开具、查验、赔付的全程可追溯。到2025年底,全市工程建设项目电子保函应用率要达到90%以上,替代保证金规模超过50亿元。同时,建立保函出具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对出现虚假保函、拖延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