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围绕《X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刚才,市生态环境局对今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行了汇报发言,讲得全面具体、重点突出,我完全赞同,大家务必严格按照要求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境保护是贯彻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在全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我市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主动担当作为。从数据来看,过去五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年均增长12%,众多城市通过生态治理实现了 ……略…… 化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推进“抑尘、控车、压煤、减排”协同治理。在抑尘方面,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要求,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增加机械化清扫频次。今年计划新增20台新能源清扫车,将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提高到90%。控车方面,加大机动车尾气检测和监管力度,淘汰老旧柴油货车1000辆,推广新能源汽车5000辆。压煤方面,加快推进清洁取暖改造,今年完成5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任务,减少煤炭使用量。减排方面,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确保今年底前完成3家钢铁企业、5家水泥企业的改造任务,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0吨、氮氧化物排放800吨。
◦深化重点领域治理:深化VOCs全流程综合治理,加强对化工、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开展专项检查100次以上,督促企业完善治理设施。重点攻坚机动车污染防治,在主要交通干道设置移动监测点10个,对超标排放车辆依法依规处理。严抓秸秆露天焚烧,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巡查网络,配备巡查人员20xx名,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深化“南襄荆荆宜”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机制,共同应对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1.水环境质量改善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强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保护区标识标牌和隔离设施,开展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清理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每季度对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确保水质达标率100%。同时,推进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今年完成10个乡镇水源地的整治任务。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分层分类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13条小流域治理任务。以X河流域为例,通过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沿岸植被恢复等工程,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加强对28个省级以上考核断面和15个国家考核断面的监测和监管,确保省级以上考核断面优良率达到96.4%以上,国家考核断面全优良、全达标。
1.土壤环境质量_
◦加强污染地块治理:建立全市土壤污染地块清单,对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进行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大对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力度,今年计划完成5个污染地块的治理任务,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力争保持双100%。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今年实现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3%。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在全市设立回收点500个,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二)全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1.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今年要完成3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和经济条件,采取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多种模式。对于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对于分散居住的村庄,推广户用化粪池+人工湿地等处理方式。在镇村,通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将全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既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加强对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建立运维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2.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按照《X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今年要消除30个农村黑臭水体。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采取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黑臭问题。在县村,通过清理河道垃圾、建设截污管网、种植水生植物,将原本的黑臭沟渠变成了景观河道,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河长制,明确专人负责黑臭水体的日常巡查和维护,防止问题反弹。
(三)强化生态环境领域项目建设
1.谋划储备重大项目
围绕生态环境领域短板弱项,全力推进“立项争资”。在环境治理修复方面,谋划一批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在减污降碳协同方面,布局一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碳捕集利用项目;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培育一批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在企业绿色升级方面,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节能技术升级项目。今年计划储备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项目50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2.加快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