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市首次公共体育服务培训班成果,分析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现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基层体育工作者专业素养,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增强群众体育获得感与满意度。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体育局班子成员、各县(市、区)体育部门负责人、乡镇及街道体育工作者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刚才,市体育局就培训班开展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几位学员代表也分享了学心得,讲得都很深刻、很有启发,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公共体育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体育健身已成为广大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从全国数据来看,截至202x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健身场地设施数量较202x年增长了45%。在我市,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参与广场舞、跑步、球类运动等健身活动的群众超过20万人次,仅202x年市民通过“全民健身APP”预约体育场馆的次数就高达50万次。这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正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只有不断加 ……略…… 区健身活动模拟策划、小型赛事现场执裁等训练,有效提升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培训效果反响良好。来自全市130余名学员通过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升。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对工作有帮助,95%的学员表示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县镇学员张某,培训后立即对镇里的健身广场管理制度进行了优化,活动组织效率提高了30%。
(二)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培训班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我市公共体育服务工作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是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城区体育设施相对密集,但部分偏远乡镇和农村地区健身场地不足、设备老化。据统计,全市农村地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5平方米,比城区低0.7平方米;县乡的健身器材中有40%已超过使用年限,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专业人才短缺。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为3500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为2.8人,低于全省3.2人的平均水平。且人员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上的指导员占比达65%,年轻专业人才匮乏。三是服务供给单一。多数基层体育活动以传统的广场舞、篮球赛为主,缺乏创新和吸引力,难以满足不同_的个性化需求。在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_的体育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空白,如全市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健身项目不足10个。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群众获取健身场地、活动信息的渠道有限。目前仅有30%的体育场馆实现了线上预约,群众满意度仅为68%。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工作质效
(一)实施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
一是优化设施布局规划。制定《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5-2030年)》,按照“城区15分钟健身圈、农村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科学布局体育场地设施。2025年计划新建社区健身中心15个、村级健身广场50个,重点向偏远乡镇和人口密集社区倾斜。例如,在区X街道新建一个集篮球、羽毛球、健身步道于一体的综合性健身中心,预计可服务周边3万居民。二是推进设施智能化改造。投入20xx万元,对全市50%的大型体育场馆和30%的社区健身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安装智能门禁系统、运动数据监测设备等。建设全市统一的体育设施管理平台,实现场地预约、设施报修、使用统计等功能一体化,力争2025年底前群众线上预约率提升至70%。三是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建立体育设施定期巡检制度,市级每年检查一次,县级每半年检查一次,乡镇每季度检查一次。设立专项维护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设施维修和更新。对损坏的器材,要求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维修,确保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
(二)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X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五年培养计划》,每年举办不少于4期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计划到2029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500人,使每千人拥有数量达到4人。与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公共体育服务定向培训班,培养专业管理和教学人才。2025年计划委托高校培养50名基层体育管理骨干。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表彰制度,每年评选50名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证书。对在基层服务满5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退役运动员、体育专业大学生等_加入公共体育服务队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他们担任社区健身教练、赛事组织员等。2025年计划招募200名兼职体育服务人员,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三)创新体育服务供给模式
一是打造特色体育活动品牌。结合我市地域文化和群众需求,重点培育“长江马拉松”“磁湖龙舟赛”等大型赛事品牌,每年举办市级以上赛事不少于10场。鼓励基层开展“一镇一品”“一社区一特色”活动,如X镇依托当地武术文化,打造“传统武术展演”活动;社区开展亲子趣味运动会,形成差异化、多元化的活动格局。二是关注特殊_需求。针对青少年,实施“阳光体育进校园”计划,联合教育部门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体育课程,每年开展体育夏令营、冬令营活动20场。为老年人设计柔力球、太极拳等健身项目,在社区建设老年健身活动站点,2025年计划新增站点30个。三是推动“体育+”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如区利用山水资源,推出“徒步登山+户外拓展”旅游项目,202x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800万元。2025年计划再打造5个“体育+”融合示范项目。
(四)加快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全市体育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信息资源,建设“X市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开发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平台具备场地查询预约、赛事报名、健身指导视频学等功能,实现群众“一键获取”体育服务。2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