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政校联动就业服务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区政校联动促就业的成功经验,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就业服务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政校合作、优化就业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平台。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领导,区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镇、X街道分管就业工作的负责同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代表,以及辖区重点企业代表。刚才,X区人社局就“才聚荆楚・共建支点”专场招聘会工作作了汇报发言,讲得很全面、很深入,提出的举措务实可行,我完全同意,希望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区就业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政校联动促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政校联动是应对就业压力、稳定民生大局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区作为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约5000人,其中本地院校毕业生占比30%,外地来鄂就业毕业生占比70%。从数据来看,202x年区高 ……略…… 置和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80%直接进入集团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二是建立“就业服务进校园”机制。2025年5月17日,区在大学举办“才聚荆楚・共建支点”专场招聘会,组织20家企业携362个岗位进校招聘,现场收到简历494份,136人达成就业意向。活动现场特设政策咨询专区,发放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手册800余份,解答毕业生咨询200余人次;同时开设“直播带岗”专区,吸引3000余人次在线互动,扩大了招聘覆盖面。
(二)强化政企校协同联动,形成就业服务闭环体系
在层面,区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分管领导牵头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调度会;镇、街道设立就业服务站,负责辖区企业用工需求收集;社区(村)配备就业专员,开展毕业生信息摸排。2025年以来,全区累计摸排高校毕业生信息3000条,建立“一人一档”就业跟踪台账。在企业层面,区重点企业主动参与政校合作,三安光电、枫树线业等企业不仅提供岗位需求,还出资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高校学生定向就业。如线业有限公司每年向高校纺织专业学生提供10万元奖学金,近三年吸引120名毕业生入职。在高校层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2025年毕业生中60%符合区重点产业需求。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还与区人社局共建“就业实基地”,2025年安排500名学生到X区企业实,其中300人留用。
三、聚焦问题短板,清醒认识就业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政校合作深度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
尽管政校合作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合作仍停留在“举办招聘会”“建立实基地”等浅层次,缺乏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例如,区信息技术企业反映,202x年招聘的100名高校毕业生中,有40%因实践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岗位,需要企业再培训3-6个月,增加成本约500万元。调研发现,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如高校计算机专业仍以传统软件开发为主,而区企业急需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课程占比不足20%。,政校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多数合作项目为“一次性”活动,如2025年区与高校仅开展1次招聘会,未建立常态化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导致企业后续用工需求难以持续满足。
(二)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低,精准匹配效率有待提升
当前,X区就业服务仍以线下为主,线上平台功能不完善,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据统计,X区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分散在人社局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毕业生需反复查询;而高校就业信息平台与、企业系统未打通,导致岗位信息更新滞后。2025年5月的专场招聘会中,有50名毕业生因未及时获取信息错过报名。相比之下,市区已建成“就业云平台”,整合、高校、企业三方数据,实现岗位需求与毕业生简历智能匹配,匹配效率提升60%。,区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大数据分析,无法精准预测人才缺口,如2025年区新材料产业突然新增1000个岗位需求,因前期未预警,导致企业招工困难,影响项目进度。
四、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
(一)深化政校合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就业全链条
一是推行“产业学院”建设模式。2025年下半年,X区将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围绕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共建3-5个“产业学院”。学院实行“双院长制”(高校院长+企业院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实实训等环节。以“装备制造产业学院”为例,计划每年培养300名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学生,其中70%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区装备制造企业工作。二是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区人社局牵头,联合统计局、科经局等部门,每季度开展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形成《X区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并提前6个月向高校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重点预测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2026年人才需求,引导高校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
(二)提升就业服务数字化水平,打造智慧就业生态
一是建设“区智慧就业平台”。2025年年底前,投入500万元建设集岗位发布、简历投递、智能匹配、政策查询于一体的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