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其履职程序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政协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当前,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深入实践,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既面临新机遇,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结合新时代政协工作要求,探讨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的现状与优化路径。
一、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的实践进展
(一)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履职依据日益清晰
近年来,各级政协组织围绕委员履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全国政协修订《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明确委员参加会议、提交提案、参与调研等具体要求;地方政协则结合实际出台实施细则,如某省政协制定《委员履职量化考核办法》,将委员出席会议、发言质量、提案数量等纳入考核指标。这些制度为委员履职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了履职程序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 ……略…… 中,因工作冲突或主观忽视,部分委员仅参与1次甚至未参与;又如,提案办理环节中,个别承办单位对委员建议“重答复、轻落实”,导致提案成果转化率不足50%。制度执行不严,削弱了履职程序的权威性。
(二)履职平台“重建设轻运用”,实效性有待提升
线上平台存在“建而不用”现象。部分委员对“委员履职平台”APP操作不熟练,仅用于查看通知,未充分利用提案提交、社情民意反映等功能;线下平台则因活动安排不合理,导致委员参与积极性不高。例如,某社员工作室每月组织活动,但因时间固定、内容单一,部分委员因工作原因无法参加,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针对性不强
当前委员培训多以政策解读和通用技能为主,缺乏对不同界别、不同领域委员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经济界委员希望深入学产业政策,而文化界委员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但培训课程往往“一刀切”,导致委员“学非所用”;,培训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模拟协商等互动形式较少,影响培训效果。
(四)考核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导向性存在偏差
部分政协组织在考核委员履职时,过度关注出席率、提案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提案质量、建议采纳率等实质性贡献。例如,某协将委员提交提案数量作为考核重点,导致部分委员为完成任务而“凑提案”,提案内容空洞、可操作性差;又如,对委员联系群众的评价,仅统计走访次数,未考察群众满意度,难以反映真实履职成效。
(五)界别特色发挥不充分,程序设计“同质化”
政协界别是委员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托,但当前履职程序设计中,界别特色体现不足。例如,在调研选题上,各界别委员常参与统一安排的综合性课题,缺乏针对本界别领域问题的专项调研;在协商议政中,界别委员发言机会不均衡,部分小众界别委员_难以被听见,导致界别优势未能转化为履职效能。
三、政协委员履职程序规范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制度执行刚性,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
一是完善制度配套。针对提案办理、协商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操作流程和时限要求。例如,规定提案承办单位须在3个月内反馈办理情况,逾期未办的需向政协会说明原因。二是加强监督检查。成立由政协领导、委员代表组成的督查组,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对违规行为通报批评。三是建立反馈机制。对委员提出的建议,政协组织需在1个月内反馈采纳情况,并跟踪落实进展,形成“提出-办理-反馈”闭环。
(二)优化平台运行机制,提升履职参与便利性
线上平台方面,开发“智能履职助手”,集成提案模板、政策查询、议政日程提醒等功能,降低委员使用门槛;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委员履职偏好,推送个性化信息。线下平台方面,推行“弹性活动制”,根据委员工作时间灵活安排调研、协商等活动;例如,将部分活动设在周末或晚上,并采用“线上直播+线下参与”模式,扩大覆盖面。
(三)精准对接培训需求,增强履职能力针对性
一是开展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委员在政策理解、调研方法、协商技巧等方面的短板,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二是丰富培训形式。引入“案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