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_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动员部署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总结前期准备情况,分析当前形势任务,明确重点工作方向,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高效转化,为全国绿色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以及部分试点乡镇、企业代表。刚才,市发改委负责同志汇报了全市试点工作情况,X县、X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单位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到位,体现了对试点工作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我完全赞同,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重要意义
(一)试点工作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必须从高度深化认识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_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创新理念,是破解“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瓶颈的核心举措。我市作为全国生态屏障重要区域,森林覆盖率达X%,拥有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每年提供的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生态产品价值达亿元,开展试点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任务,也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全国试点情况看,省市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202x年实现生态产品交易额亿元,带动当地GDP增长个百分点;省县将竹林碳汇纳入交易体系,使每亩竹林年增收元,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只有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才能让 ……略…… 溯体系,对茶叶、笋竹、食用菌等特色生态产品实行“一品一码”管理,确保生态产品质量可追溯、价值可量化,为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2.强化分区_,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底线
统筹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必须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_体系。要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环境敏感脆弱性等指标,将全市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_和一般_三类区域,制定差异化的_措施。在优先保护区域,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今年内完成公顷退化林地修复、公里河道生态治理;在重点_区域,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推动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一般_区域,引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打造条生态产业示范带。工业园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将%的面积划为生态保留区,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这种经验值得借鉴。同时,要落实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全过程监管机制,从项目审批、施工到验收实行闭环管理,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监管建设项目个,制止违规使用林地行为X起,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
3.提升供给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是价值实现的基础。要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推进国家公园提质增效、流域生态保护等项目,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湿地保护率提高到%。推广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经验,对万亩中幼龄林进行抚育改造,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和木材质量,预计到2026年,每亩森林年碳汇量可增加吨,木材产值提高%。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水库上游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公里生态缓冲带,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同时,要培育优质生态产品品牌,制定生态产品标准体系,打造“生态”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已完成个品类的品牌认证,带动产品溢价率平均提升%,让优质生态产品卖出“好价钱”。
(二)拓宽实现路径,构建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
1.推进环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示范样板
以环生态经济带为重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集成模式。要整合沿线个乡镇的生态资源,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产业融合”的复合型生态经济带。在镇建设生态产品展示中心,集中展示森林、湿地等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成果和转化案例;在乡开发“碳汇林”认养项目,市民通过手机APP认养树木,可获得碳积分并兑换生态产品,目前已认养树木万株,带动碳汇交易万元。借鉴市“生态银行”模式,在环带区域建立生态资源收储中心,对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再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发利用,如将村闲置的亩集体林地整合开发为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万元。到2025年,力争环带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占全市的%,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示范标杆。
2.推动生态产品产业化开发,培育绿色产业集群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构建全链条生态产品产业体系。在生态农业方面,推广县“生态茶园+碳汇”模式,建设万亩有机茶园,开发茶叶碳汇产品,预计年可实现碳交易收入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在、等县建设万亩林下种植养殖基地,培育个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在生态工业方面,支持公司开发竹缠绕复合材料,年消耗竹子万吨,减少木材使用万立方米,实现产值亿元;推动工业园区建设“零碳园区”,引入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到2026年园区碳排放强度较202x年下降%。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整合山、溪等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研学、森林康养等产品,年接待游客突破万人次,旅游收入达亿元。同时,要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开展森林碳汇、用能权等交易,今年以来已完成交易笔,交易额亿元,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显性化、市场化。
3.加快“双碳”产业发展,拓展价值实现新空间
抓住“双碳”战略机遇,培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业态。要建立碳汇资源开发机制,成立碳汇开发有限公司,统筹全市森林、湿地等碳汇资源开发,目前已完成万亩林地碳汇项目开发,预计年可产生碳汇量万吨。支持企业开发林业碳汇方法学,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今年已实现碳汇交易收入万元。建设零碳产业园区,引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打造“零碳工厂”示范项目,预计年可减排二氧化碳万吨。发展绿色金融,推动银行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贷款,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亿元,支持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借鉴省经验,发行“生态债券”亿元,用于生态修复工程,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融资渠道。同时,要建立“双碳”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与高校合作开设碳管理、生态经济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X名,为“双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1.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
成立由、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生态保护、价值转化、政策保障等X个专项工作组,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工作机制。各县(市、区)要参照市级模式,成立相应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抓落实,确保试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县已成立由县委、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一乡一专班”工作机制,这种做法要在全市推广。同时,要将试点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进行约谈通报,形成层层压实责任、级级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试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市发改委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做好试点方案制定、任务分解和督促落实;自然资源部门要牵头做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资源确权登记等工作;生态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