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_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X市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机制(试行)》落地实施,总结前期试点经验,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无缝衔接、工作持续推进。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乡镇(街道)政正职代表。刚才,X区、X镇等单位围绕机制落实情况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到位、很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了基层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实践,我都表示赞同,希望各部门、各区县认真学借鉴,抓好工作落实。下面,结合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机制出台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是破解管理“断层”的现实需要
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X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920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 ……略…… 201x年启动保护规划以来,历经3任乡镇领导接力推进,如今已形成“保护—开发—传承”的良性循环,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6000元。《机制》通过建立全链条责任机制和离任考评机制,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规定离任时需由第三方机构对保护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参考。这种制度设计能够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的短期行为,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政领导的“硬任务”而非“软指标”,为市文化遗产的永续保护奠定制度基础。
二、聚焦关键环节,准确把握机制实施的核心内容
(一)构建全链条责任机制,明确“谁来交接”
一是厘清交接主体范围。《机制》明确规定,乡镇(街道)政正职在调任、转任、辞职、退休等离任情形时,必须履行文化遗产保护交接手续,这是全省首次将基层政“一把手”作为交接责任主体。截至目前,市已有区、县等6个区县完成首批28名乡镇(街道)政正职的交接工作,其中涉及国家级文保单位12处、省级文保单位37处。二是明确交接责任划分。离任者需对任期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接任者需承接未完成的保护任务并制定延续方案。如镇原镇长离任时,因未如实交接某古桥的安全隐患情况,被市文旅局约谈并要求整改,这是《机制》实施后首例责任追溯案例,彰显了“交责必清、失责必究”的制度刚性。
(二)完善“一档两单”机制,规范“交接什么”
一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各乡镇(街道)需对辖区内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建立电子档案,包含文物位置、历史沿革、保护现状、影像资料等信息,实现“一处文物一档”。X县在试点中创新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15处古建筑进行数字化存档,形成可永久保存的电子档案,为交接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二是制定现状清单与待办清单。现状清单需详细列出每处文物的保护级别、安全隐患、已采取措施等;待办清单需明确正在推进的修缮工程、环境整治项目等。X街道在交接时,现状清单中明确指出辖区内某民国建筑存在墙体开裂隐患,待办清单中列明了已申报的修缮资金及预计开工时间,接任者据此迅速对接相关部门,确保项目如期启动。
(三)强化巡查体检与离任考评,确保“交接有效”
一是推行定期巡查体检。建立市、县、乡三级巡查机制,市级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抽查,县级每月进行一次全面巡查,乡镇每周进行一次日常巡查。202x年12月《机制》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巡查1200余次,发现并整改隐患237处。X区还引入文物保护“体检”概念,委托专业机构对重点文物进行年度“健康评估”,评估报告作为交接必备材料。二是严格离任考评程序。离任考评由组织部、宣传部牵头,会同文旅、住建等部门组成考评组,通过查阅档案、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方式,对离任者任期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综合评价。X镇原离任时,考评组发现其任期内推动完成3处文物修缮工程,给予“优秀”评价,该评价结果纳入其个人档案,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机制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协同工作格局
一是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市级成立由、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文化遗产保护离任交接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参照成立相应机构,形成“市级统筹、区县主责、乡镇落实”的三级工作体系。X县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交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已推动解决文物修缮资金缺口、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12项。二是建立部门协同机制。组织、宣传、文旅、住建等部门各司其职,组织部门负责将交接工作纳入干部管理流程,文旅部门负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住建部门负责协调文物周边环境整治。X市文旅局已组建由15名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区县开展交接业务培训20余场,培训人员达8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