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区双碳目标推进暨碳计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区双碳目标推进暨碳计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区双碳目标推进暨碳计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双碳目标推进暨碳计量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区前期在碳计量体系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全区双碳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重点企业代表以及科研机构专家,刚才,X部门、X企业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全面、很有针对性,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单位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区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双碳工作与碳计量的战略意义

  (一)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_多次强调,“双碳”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从全国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截至202x年底,全国单位GDP能耗较202x年下降13.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8.8%,但实现“双碳”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我区作为省生态屏障和绿色发展示范区,202x年森林覆盖率达%,清洁能源占比达X%,在生态资源禀赋上具有先天优势,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双碳工作,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二)碳计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 ……略…… 5年全面运行,可助力铝业打造国内首个“零碳铝”品牌。

  (三)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拓宽,绿色发展模式亮点纷呈

  一是林业碳汇工作提质增效。区碳计量中心与林业局签订林业碳汇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森林生态银行”运营机制,截至202x年10月,已完成万亩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成功交易碳汇量万吨,交易金额达万元,带动个村集体年增收万元。二是“碳汇+”模式创新突破。法院“碳执行”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通过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司法执行体系,推动家企业完成碳减排改造,减排量达万吨;“碳能智联”服务试点覆盖家中小企业,通过智能计量技术帮助企业降低能耗X%,年节约成本千万元。三是绿色金融支撑作用凸显。我区推出“碳汇贷”“低碳贷”等金融产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绿色贷款亿元,支持个低碳项目建设,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亿元,绿色金融规模位居X省前列。

  三、正视问题挑战,清醒把握双碳与碳计量工作的短板不足

  (一)产业低碳转型压力较大,重点领域减排任务艰巨

  一是高耗能行业占比仍较高。我区电解铝、化工等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X%,但碳排放占比达X%,其中铝业年碳排放量达万吨,虽已启动碳排放监测平台建设,但全行业低碳技术改造仍需投入资金亿元,短期内减排压力较大。二是新兴产业碳管理基础薄弱。竹、茶等特色产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家竹制品企业中,仅有家开展碳足迹核算,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碳关税”壁垒,202x年因碳认证缺失造成的出口损失达万元。三是能源结构调整进度滞后。全区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仍达X%,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仅为X%,与“十四五”末X%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冬季供暖期煤炭消耗激增,给碳排放_带来挑战。

  (二)碳计量体系尚不完善,技术与人才支撑不足

  一是计量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目前全区仅有套碳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覆盖企业不足%,且主要集中在电解铝行业,竹、茶、建筑等行业仍依赖人工采样,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二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全区从事碳计量、碳管理的专业人才仅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不足%,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比,人才密度差距达倍,导致部分科研项目落地转化效率不高,如国家碳排放管理员教程编制工作因人才短缺,进度较原计划滞后个月。三是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国家碳计量中心已落地,但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碳计量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202x年全区碳相关专利申请量仅件,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X%,关键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CCUS)仍依赖外部引进。

  (三)协同推进机制不够健全,政策落地效能需提升

  一是部门联动效率有待提高。双碳工作涉及发改、生态环境、工信等个部门,但目前尚未建立常态化联席机制,在项目审批、数据共享、政策衔接等方面存在“壁垒”,如项目因部门标准不统一,审批流程耗时个月,较预期延长%。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对双碳工作重视不足,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有家未制定碳减排计划,家未公开碳排放数据,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公众参与度有待提升。全区低碳宣传教育覆盖不足%,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仅为X%,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理念尚未形成广泛共识,202x年低碳产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X%。

  四、聚焦重点任务,全面开启双碳与碳计量工作的新征程

  (一)强化标准引领,构建全链条碳计量体系

  一是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定。2025年底前,完成电解铝、竹制品、茶产品碳足迹计量等项团体标准发布,推动项团体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力争在2026年前实现重点产业碳计量标准全覆盖。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每年开展次标准执行情况检查,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企业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依规处理。二是完善碳计量基础设施。2025年投入亿元,在竹加工、化工、建筑等行业新增套在线监测设备,建成全区统一的碳计量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预警,数据覆盖率提升至%以上。三是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国家碳计量中心要组建人的专业服务团队,2025年为家企业提供“一对一”碳计量诊断服务,帮助企业识别减排潜力,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力争使服务企业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

  (二)深化创新驱动,加速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应用

  一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碳计量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机构,2025年建成个碳计量重点实验室,重点攻关碳足迹核算、碳汇计量等关键技术,年内争取获得碳相关专利件以上。推动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建设,打造“国家钢铁碳计量数据中心”,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加快二氧化碳标准气体产业化项目建设,2025年上半年完成生产线调试,实现年产能万标方,同步开发“空气”碳资产交易平台,探索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