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202x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区)分管领导,以及全市重点民营企业代表。刚才,X、县工信局和集团、X科技公司等部门、企业作了汇报发言,内容详实、思路清晰,提出的举措很有针对性,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学借鉴,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增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一)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经济贡献数据来看,202x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近9000户,民营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1368.1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3.7%,这意味着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由民营经济创造。截至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到8.38万余户,占企业总数的90.98%,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在市场主体中的主导地位 ……略…… 投入,202x年共申请专利1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直面问题,找准短板,清醒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挑战与不足
(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加之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部分民营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等问题。据市工商联调研数据显示,202x年全市有20%的外贸型民营企业订单量同比下降15%以上,原材料价格平均上涨10%-15%,用工成本上涨8%-10%。X服装有限公司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202x年订单量减少30%,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同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我市出台了多项金融支持政策,但部分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信用评级较低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202x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18%,与民营企业在经济中的贡献度不匹配。
(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部分民营企业在新兴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整体来看,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研发投入方面,202x年全市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多数企业研发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突出。以X县制造业企业为例,80%的企业没有专职研发人员,技术创新主要依赖外部合作,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多停留在项目合作层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
(三)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
尽管我市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企业的期望相比,仍存在差距。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惠企政策由于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打折”现象。在服务方面,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存在重复提交材料、多头审批等问题。例如,某企业在办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时,需要分别向自然资源、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提交相同的企业资质、项目规划等材料,不仅增加了企业办事成本,还延长了审批时间。,市场监管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不够及时有效,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结合国家最新政策导向和我市民营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关于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专项扶持办法》《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配套政策,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政策落实。建立政策落实“台账化”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开展“政策进企业”活动,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线上培训等方式,确保企业及时了解、准确掌握政策内容。2025年计划举办政策宣讲活动50场次,覆盖企业20xx家以上。三是加大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2025年力争达到8亿元。优化资金使用方式,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智能化改造、绿色转型等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研发补贴、设备购置补贴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民营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活动,每年举办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不少于10场次。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钛及钛合金、数控机床等优势产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精准服务。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
(三)优化营商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