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全市地方标准体系优化提升推进会议讲话 >

全市地方标准体系优化提升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地方标准体系优化提升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地方标准体系建设的成效与不足,部署地方标准复审清理、动态管理及高质量标准供给等重点工作,推动地方标准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分管标准化工作的领导,重点企业、行业协会标准化工作负责人以及特邀的标准化工作监督员等。刚才,市市场监管局、X县、X区分别就地方标准复审清理、农业领域标准优化、服务业标准升级等工作作了汇报发言,内容具体、措施有力,既总结了实践经验,也明确了下一步方向,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地方标准体系优化的重大意义

  地方标准是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秩序、引领产业升级、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技术支撑。_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为我们做好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将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出台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对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将标准化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通过完善地方标准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

  对于我市而言,优化地方标准体系不仅是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需要通过标准升级实现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需要通过标准引领抢占发展先机,民生领域需要通过标准规范保障群众利益。地方标准体系是否科学完善,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市场环境的公平有序和人民生活的品质提升。

  近年来,我市在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 ……略…… 送环节的卫生要求,使餐饮业卫生抽检合格率提高9个百分点。

  (二)地方标准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标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从此次复审清理结果来看,需要废止的71项地方标准中,有56项标龄超过5年,占比78.9%,其中23项标龄超过10年。这些标准制定于多年前,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当前实际需求。例如,20xx年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范》,已无法适应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安全要求;20xx年发布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程》,与现行的垃圾分类政策和处理技术不相匹配。标准的“老化”不仅难以发挥规范和引领作用,还可能成为产业升级的障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是标准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部分地方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研判不足,导致标准与实际需求脱节。在新兴产业领域,标准供给明显不足,例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智慧物流、在线教育等领域,我市尚未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制约了产业规范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部分标准技术要求偏低,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如《钢铁企业节能技术规范》的能耗指标高于国家现行标准,导致部分企业按照地方标准生产仍达不到国家节能要求,影响了产业绿色转型。在202x年开展的企业问卷调查中,有42%的企业反映部分地方标准“不适用”或“滞后于行业发展”,35%的企业认为标准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是标准实施和监督力度不足。重制定、轻实施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方标准发布后,缺乏有效的推广和监督机制,导致标准落地效果不佳。据统计,我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中,有30%的标准实施率低于60%,部分标准甚至“束之高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物业服务等级规范》发布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仅有45%的物业公司能够完全按照标准提供服务,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同时,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不健全,对标准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缺乏系统评估,难以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优化标准内容。

  四是标准制定的开放性和参与度不够。地方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度不高,主要依赖部门和少数专家,导致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不强。在此次复审清理征求意见过程中,有65%的企业表示未参与过地方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对标准的知晓率仅为52%。同时,标准制定的公开性不足,部分标准的起草和审查过程透明度不高,社会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影响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和部门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其视为一般性的技术工作,未能从战略高度看待标准对产业发展、区域竞争的引领作用,导致在标准制修订、实施推广等方面投入精力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例如,一些县(市、区)在年度工作部署中,对标准化工作提及较少,缺乏具体的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地方标准管理缺乏长效动态机制,复审清理工作多为阶段性任务,未能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制定与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等工作的协同性不强,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标准体系碎片化。例如,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在农产品标准制定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增加了企业执行成本。

  三是专业能力有欠缺。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平均不足3人,且多数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难以满足复杂的标准管理工作需求。企业标准化人才更为匮乏,规模以上企业中,设有标准化工作岗位的仅占40%,中小企业标准化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弱,影响了标准的实施效果。

  四是保障措施不完善。标准化工作经费投入不足,202x年全市地方标准制修订平均每项经费仅为1.2万元,远低于先进地区水平,导致部分重要领域标准因经费问题未能及时制定或修订。同时,标准实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对严格执行标准的企业缺乏奖励,对违反标准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地方标准体系优化提升

  (一)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解决标准“老化”问题

  一是完善常态化复审清理制度。将地方标准复审清理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建立“实施满3年必复审、满5年必修订或废止”的硬性机制,确保标准及时更新。市市场监管局要牵头制定地方标准复审清理工作细则,明确复审范围、程序、时限和责任分工,每年组织一次全面复审,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领域抽查。对复审中发现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上级标准冲突、技术落后的标准,坚决予以废止;对需要修订的标准,及时纳入修订计划,确保标准的时效性和适用性。例如,针对此次废止的71项标准所涉及的领域,要同步开展调研,根据当前需求决定是否重新制定新标准,避免出现标准空白。

  二是建立标准动态评估机制。选取一批重点领域的地方标准,建立实施效果动态评估体系,从技术先进性、经济适用性、社会公益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工作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征求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各方意见,评估结果作为标准修订、废止的重要依据。2025年下半年,要完成对农业领域50项、工业领域30项、服务业领域40项地方标准的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确保标准持续适应发展需求。

  三是加强标准信息动态管理。建设全市地方标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标准立项、起草、审查、发布、复审、废止等全流程在线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标准查询、意见反馈等服务。平台要具备标准时效性预警功能,对即将到期的标准自动提醒相关单位开展复审,对已废止的标准及时标注并说明原因,避免企业和社会公众误用“老化”标准。2026年底前,要实现平台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标准信息服务。

  (二)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提高标准供给质量

  一是强化新兴产业标准引领。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大标准供给力度。2025年至2026年,计划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规范》《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条件》《大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标准》等30项新兴产业地方标准,填补标准空白。在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结合我市产业实际,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前瞻性,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X开发区要依托当地新能源产业集群,牵头制定《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规范》,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标准升级。针对石油化工、管道装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修订现有标准,提高技术要求。重点修订《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范》《钢管防腐技术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等25项标准,将环保、安全、节能等要求纳入标准内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X县作为管道装备产业聚集地,要组织骨干企业参与《高端管道装备制造技术规程》的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