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盐碱地综合利用、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等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参加今天的会议有相关领导,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X开发区、X企业代表等。刚才,市发改委、X区人民、X园区管委会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工作成效,准确把握当前重点工作推进态势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盐碱地综合利用、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协调、精准发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推出“一业一证”“证照分离”等改革措施,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202x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5万户,同比增长18%,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5万户,位居全省前列。开发区推行“承诺制+标准地”改革,企业拿地后即可开工建设,项目落地时间平均缩短30天,吸引了电子、X机械等15个项目入驻 ……略…… 工程,修复古建筑20处,抢救性保护文物点50个。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安装监测设备100台套,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和保护。区对大运河沿岸的古镇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古镇原貌,吸引了X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202x年,全市投入大运河文化保护资金5亿元,成功申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处。

  二是沿岸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开展大运河沿岸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清理垃圾5000吨,拆除违法建筑200处,整治排污口30个,沿岸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建设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植树造林2万亩,打造湿地公园5个,形成了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X市在大运河沿岸建设健身步道20公里,休闲广场10个,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年接待市民100万人次。

  三是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依托园博园、南川老街等景点,打造“运河风情”旅游线路,推出“夜游运河”“运河文化节”等活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X区开发大运河文化研学产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5万人次,让青少年了解大运河历史文化。同时,培育“运河人家”民宿品牌,发展民宿50家,床位1000张,带动沿岸群众增收致富。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盐碱地综合利用、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等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大运河文旅融合深度不够等。下一步,我们要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是实施七大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市场环境、服务、法治环境、要素保障、人文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七大专项行动,出台2025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明确100项具体改革举措,逐项落实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在市场环境方面,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在服务方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实现更多事项“不见面审批”,2025年底前“一网通办”事项占比达到99%。在要素保障方面,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保障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需求,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二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常态化政企沟通五项工作机制,即定期座谈会、企业家列席常务会、政企直通车、涉企政策公开透明、企业评议部门机制,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意见建议;邀请企业家列席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常务会,参与政策制定。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发布平台,确保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开展企业评议部门活动,评议结果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倒逼部门改进工作。2025年,要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500个以上,企业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三是加强制度创新和成果推广。鼓励各县(市、区)和部门开展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X开发区要在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创新试点,形成2-3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X县要在“一业一证”改革方面深化拓展,将改革范围扩大到50个行业。建立制度创新成果推广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改革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做法。2025年,要形成10项以上在全省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打造营商环境改革“X样板”。

  (二)深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拓宽农业发展新空间

  一是高质量完成试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市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投资,建成5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智能灌溉、土壤监测等设施。项目建成后,要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盐碱地种植20万亩。同时,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打造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标杆。

  二是发挥“国字号”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四个“国字号”平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作物育种中心、国家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旱碱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盐碱地改良、耐盐碱作物育种等技术研究。2025年,要引进和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10个,研发盐碱地改良新技术5项,提高盐碱地利用科技水平。X县要依托国家耐盐碱作物育种中心,建设育种基地1万亩,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旱碱麦等耐盐碱作物开发推广,扩大种植面积,2025年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达到25万吨。培育壮大X面粉、X食品等龙头企业,开发旱碱麦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同时,发展盐碱地特色种植、养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X区要发展盐碱地生态养殖,养殖鱼虾1万亩,年产量达到5000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三)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推动文旅融合新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普查,建立文化遗产名录和档案,对重要文物点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缮。2025年,要完成X古镇、X码头等10处文物点的修复工程,申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集整理大运河相关的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资料,建立非遗数据库。X市要举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展示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

  二是推进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开展大运河沿岸环境整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沿岸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加强河道清淤疏浚,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