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旱碱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全市旱碱麦产业提质增效、品牌升级,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参加今天的会议有、相关领导,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X县农业农村局、X面粉企业、X种植合作社等单位代表。刚才,市农业农村局、X县人民、X面粉有限公司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发展成效,深刻认识旱碱麦产业的重要价值
旱碱麦是我市在盐碱地治理和农业发展中培育的特色优势产业,不仅破解了盐碱地种植难题,还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辟了新路径。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旱碱麦产业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品牌建设,旱碱麦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量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2x年,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较202x年增长了40%,其中X县种植面积10万亩,县种植面积8万亩,区种植面积7万亩,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在新区市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带动下,新增旱碱麦种植面积5万亩,带动周边3个乡镇发展旱碱麦产业。预计2025年,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将达到60万亩,进一步巩固我市作为华北地区重要旱碱麦生产基地的地位。
二是产量和品质双提升。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旱碱麦单产从202x年的300公斤/亩提高到202x年的350公斤/亩,总产达到17.5万吨,较202x年增长了50%。其中,X县种植的“沧麦1号”旱碱麦平均亩产达到380公斤,最高亩产达420公斤, ……略……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旱碱麦种植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为精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正视问题挑战,准确把握旱碱麦产业发展新形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旱碱麦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情况,才能更好地推动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我市旱碱麦种植以散户为主,规模化种植基地较少,5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仅占种植总面积的20%,难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标准,影响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X县的旱碱麦种植户中,90%是散户,种植面积小而分散,导致机械化作业难度大,生产成本较高,亩均成本较规模化种植基地高出100元左右。
二是产业链条不够完善。虽然我市已有一定的加工能力,但精深加工环节仍然薄弱,大部分企业以生产初级面粉为主,深加工产品如面包、饼干、方便面等较少,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产业链条中的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配套不足,X县缺乏大型仓储设施,旱碱麦收获后只能临时存储,损失率达到5%,影响了产业效益。
三是科技支撑仍有短板。虽然我市在旱碱麦品种培育和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差距。高端育种技术应用较少,抗旱、耐盐碱品种的培育速度较慢;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不够,部分地区仍依赖化学农药,影响了产品质量;深加工技术研究不足,制约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全市旱碱麦产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仅50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四是品牌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沧州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已具备一定影响力,但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认知度仍需提高;部分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产品包装简陋,缺乏特色;品牌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滥用区域公用品牌的现象,影响了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我市旱碱麦产品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机遇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特色农业发展,出台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x-2035年)》《关于加强盐碱地治理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为旱碱麦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河北省也将旱碱麦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我市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城市,有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为旱碱麦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旱碱麦作为绿色健康的特色农产品,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符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市场前景广阔。据预测,未来五年,全国绿色小麦产品市场需求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为我市旱碱麦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是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旱碱麦产业正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建立,为我市旱碱麦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望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为旱碱麦产品的销售和品牌推广提供了新渠道。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动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针对当前我市旱碱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下一步我们要聚焦重点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成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
(一)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
一是稳步扩大种植面积。依托新区市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在盐碱地治理改良的基础上,稳步扩大旱碱麦种植面积。2025年,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X县达到12万亩,X县达到10万亩,X区达到8万亩。同时,在条件适宜的乡镇建设万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0个,50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0个,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
二是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大耐旱、耐盐碱、高产、优质旱碱麦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推广“沧麦1号”“沧麦2号”等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耕松土等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80%,深耕松土面积达到40万亩,进一步提高旱碱麦产量和品质。
三是推进标准化种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组织生产,制定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从种子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个,面积10万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X县要建设2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获”,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加强投入品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一是发展精深加工。支持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引进先进的深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发面包、饼干、方便面、速冻水饺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X面粉有限公司要投资2亿元建设深加工生产线,年生产面包5万吨,预计新增产值3亿元。同时,培育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链条。2025年,全市旱碱麦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深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
二是完善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仓储设施,X县要建设容量5万吨的旱碱麦仓储中心,配备通风、降温、防潮等设备,降低仓储损失率至2%以下。发展冷链物流,区要建设冷链物流中心,配备冷藏车20辆,确保深加工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同时,优化物流配送网络,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流通效率。
三是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与大型超市、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厂等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2025年实现与50家大型超市、30家餐饮连锁企业的合作,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大力发展电商销售,支持企业在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专营店,开展直播带货等营销活动,2025年线上销售额达到3亿元。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科技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食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园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等平台的作用,开展旱碱麦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深加工技术等研究。2025年,这些平台要完成10项重大科研项目,培育3-5个新的优良品种,研发5-8项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设立旱碱麦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