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生态文明思想,总结我市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推动全市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协相关领导,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重点企业代表等。刚才,X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深刻认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的重大进展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_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县首张湿地碳票的成功发行,作为全省第一张(批)湿地碳票,与龙子湖风景名胜区的碳票一同亮相,不仅是县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我市乃至全省在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方面的标志性事件,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为价值转化筑牢根基。长期以来,我市各县(区)高度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在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县为例,该县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累计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退网还湖、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等一系列系统性举措,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如今的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开发湿地面积达到7.47万亩,在20年的监测期内,经专业核算,签发碳减排量17.76万吨,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市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不仅如此,全市范围内,像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区为保护辖区内的河流域生态,投入150余万元开展河道清淤、沿岸绿化等工程,使该流域 ……略…… 少了约6.5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按每辆汽车每年碳排放2.73吨计算)。如果全市所有湿地都进行碳汇开发,预计可实现碳减排量超过100万吨;加上森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总量可达300万吨以上,这对于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还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发展低碳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我市不同区域的生态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通过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县作为我市生态资源丰富的县之一,通过湿地碳票发行,获得了1500万元的银行质押贷款,这笔资金可以用于当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产业发展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据测算,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周边的镇、X乡,因湿地生态环境改善,近年来生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2x年达到了800万元,带动了周边500余户农民增收。,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与开发领域,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我市计划打造的“生态碳汇产业园”,预计总投资5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手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能够改变过去“重保护、轻开发”或“重开发、轻保护”的片面做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将生态资源的价值量化并推向市场,能够让全社会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生态资源的价值,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在X县湿地碳票发行过程中,通过媒体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碳汇价值,周边群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发成立了10余支民间护湿队伍,参与湿地巡逻、垃圾清理等工作,湿地生态保护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同时,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还能促进生态保护制度的完善,如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碳汇交易制度等,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三、正视问题,分析形势,清醒认识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市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形势,找准问题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基础工作仍有待加强
一是生态资源底数不清。虽然我市建立了生态资源数据库,但部分地区的生态资源调查不够细致,数据更新不及时,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型湿地、分散的林地等生态资源,缺乏系统的监测和核算,导致生态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碳汇能力等数据不够准确,影响了价值转化工作的开展。如区部分乡镇的林地资源,由于缺乏定期监测,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等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给碳汇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二是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涉及生态学、经济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技术要求较高。目前,我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团队,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在生态资源碳汇核算、价值评估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如在湿地碳汇核算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方法,不同机构核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碳票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三是监测体系不完善。生态资源的动态变化需要长期、连续的监测,但我市的生态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监测设备陈旧,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不高,难以满足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对数据的需求。如县的部分湿地监测点,由于设备老化,无法实时传输监测数据,导致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掌握不够及时。
(二)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交易市场不够活跃。目前,我市的生态资源碳汇交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交易规模小,市场参与者少,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导致碳汇价格偏低,影响了生态资源所有者参与价值转化的积极性。如X县发行的湿地碳票,虽然实现了首单交易,但后续的交易活跃度不高,截至目前仅完成2笔交易,交易金额不足100万元。二是交易平台建设滞后。我市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资源价值交易平台,碳汇交易主要依赖于省级或国家级交易平台,交易流程繁琐,交易成本高,不利于生态资源的高效流转和优化配置。三是政策激励措施不足。虽然我市出台了一些支持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政策,但政策的力度和针对性不够,缺乏对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有效激励,如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够明确,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
(三)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形成
一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农业、金融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不够清晰,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存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现象,影响了工作效率。如在生态资源碳汇项目审批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盖章审批,审批流程繁琐,耗时较长,增加了项目的时间成本。二是区域之间联动不足。我市不同县(区)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存在差异,但缺乏有效的区域联动机制,无法实现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如县在湿地碳票发行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未能及时在其他县(区)推广应用,导致全市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进展不平衡。三是与上下游产业的融合不够。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需要与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新能源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但目前我市在这方面的融合程度较低,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如县的湿地资源,虽然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但由于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未能将湿地的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旅游收入。
四、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针对当前我市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夯实基础工作,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全面摸清生态资源底数。开展全市生态资源普查工作,对湿地、森林、河流、农田等生态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清生态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碳汇能力等情况,建立健全生态资源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要按照“谁调查、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加强数据共享和应用,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市生态资源普查工作,建立涵盖各类生态资源的数据库,并实现与省级数据库的对接。二是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设立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研究基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提高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