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是2025年8月X日,凌晨的县城刚下过一场阵雨,空气里还带着青草的湿润。刚才路过办公楼大厅,看见新入职的小周正踮着脚擦“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警徽,抹布掠过“202x年度全省优秀公安局”的奖牌时,停顿了片刻——那奖牌上还留着去年台风天他跟着老民警转移独居老人的雨水印子。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刚入警时,师傅拍着我肩膀说的话:“咱这身警服,穿在身上是责任,贴在心里是信仰。”二十多年过去,警服换了几茬样式,不变的是肩章上的警徽始终滚烫,是群众遇到困难时喊的那声“警察同志”依然滚烫。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聊“初心”与“清”——这两个词,既是公安队伍的“根”,也是我们每一名员民警的“魂”。
一、从红色基因里找“初心原点”,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
上周整理档案时,翻到一本1952年的老笔记本,是咱们县公安局第一任局长张青山同志的。泛黄的纸页上,字迹工整地记着:“7月15日,西关村王 ……略…… 0年一遇的强降雨。7月20日凌晨3点,马鞍镇河堤出现管涌,派出所所长陈强带着12名民警辅警,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连续奋战18个小时,用身体筑起“人墙”封堵缺口;7月22日,县城老城区积水过膝,交警大队民警赵晓雯把执勤头盔给了被困的老人,自己淋得浑身湿透,却笑着说:“我年轻,扛冻!”这些天,全局民警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我们知道,群众家里的一盏灯、老人床头的一杯热水、孩子放学路上的一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是咱们的“当下事”: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材料,而是蹲在田间地头调解邻里纠纷;不是盯着考核指标“刷数据”,而是走进社区网格听群众“吐槽”;不是被动应对警情,而是主动排查隐患。就像咱们正在推进的“百日缉毒”专项行动,禁毒大队民警老周带着队员在毒贩可能出没的城乡结合部蹲守21天,晒得黝黑不说,鞋底都磨破了3双,最终打掉一个跨区域贩毒团伙;还有“反诈攻坚”行动中,派出所民警把反诈宣传编成地方戏曲,在村头广场搭台演出,今年上半年全县电信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37%——这些成绩,不是靠“坐在屋里想办法”,而是靠“脚下沾泥、心中有民”干出来的。
可也有少数同志把“履职”当成了“应付”。比如个别民警在接处警时,惯说“这事儿不归我们管”“等领导批了再说”,把“首问负责制”抛在脑后;还有个别办案民警,为了尽快结案,对案件细节“差不多就行”,导致证据链不完整,最后不得不重新调查。同志们,群众的事没有“小事”,你推诿一次,群众就寒心一分;你敷衍一次,信任就流失一寸。咱们常说“警情无大小”,其实“态度”比“结果”更重要——一句“我帮你问问”“我陪你去办”,就能让群众感受到“警察可靠”。
三、用“严管厚爱”织“防护网络”,管住“微权力、小念头”
上个月,咱们召开了风政警示教育会,播放了省厅制作的《警鉴》专题片,里面有个案例让我至今揪心: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原大队长张某,最初只是收了管理服务对象一条烟、一瓶酒,觉得“反正没多少钱,没人知道”;后来发展到收购物卡、拿“干股”,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他在忏悔录里写:“第一次收东西时,我躲在厕所抽了半包烟;第二次收钱时,我安慰自己‘就这一次’;可等到想收手时,已经陷进去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腐败的“口子”一旦撕开,就像洪水决堤,根本挡不住。咱们公安队伍接触社会面广、掌握的权力集中,小到户籍办理、案件协查,大到治安管理、项目审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围猎”对象。
今年,咱们局里推出了“三色预警”机制:对窗口服务、办案等关键岗位民警,每月进行一次政风险评估,绿色是“安全区”、黄色是“提醒区”、红色是“重点关注区”。上个月,有位户籍民警因为连续两个月被群众投诉“态度不好”,被亮了黄色预警,分管副局长找他谈心时,他说:“我没想到一句‘急什么,等着’会让群众这么生气。”后来,他主动参加“群众工作法”培训,现在成了窗口的“服务明星”。这就是“严管”的意义——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为了“救人”。
除了“严管”,我们更要“厚爱”。今年“七一”,局组织老民警家属召开“警属座谈会”,一位老民警的妻子拉着我的手说:“他经常加班,孩子发烧住院都没赶上,我心里委屈,但看到他抓坏人时那股子拼劲,又觉得值了。”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最坚强的“后方”。今年,我们还为基层民警配备了“洁家书”手册,鼓励民警和家属互相提醒:“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洁,全家平安。”
在这里,我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