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县委书记在全县持续深化一产质量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县委书记在全县持续深化一产质量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书记在全县持续深化一产质量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全县持续深化一产质量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和省、市关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决策部署,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核心目标,系统总结前期工作成效,精准查摆突出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以更实的举措、更严的标准、更优的,推动我县一产质量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刚才,县农业农村局通报了上半年一产经济运行情况,XX镇、XX乡作了交流发言,XX部长宣读了《2025年全县一产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我都完全赞同。下面,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持续深化一产质量工作的时代要求

  _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工作重中之重,一产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仍需在“提质”上狠下功夫。全县上下必须从高度、全局维度、发展角度,深刻认识持续深化一产质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持续深化一产质量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任务。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略…… 欠账较多,部分山区灌溉设施老化,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产品损耗率达12%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不仅会影响当前农业生产效益,更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推动一产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

  二、客观总结成绩,清醒正视当前我县一产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紧扣“一产提质”主线,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一产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2%,达到28.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高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15个。特别是在XX镇“稻渔共生”基地、XX乡高山蔬菜基地等示范项目带动下,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但也要清醒看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县一产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富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质量效益有待提升。一是产业结构“散而不精”。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4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且以初级加工为主,像XX镇的竹编产业,虽然从业人数多,但产品多为粗编器具,附加值低,亩均产值不足8000元;而周边XX县的竹编企业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亩均产值可达2万元以上。二是产业链条“短而不全”。大部分乡镇仍停留在“种养殖—初级销售”环节,缺乏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电商直播等高附加值环节。以中药材产业为例,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3万亩,但本地仅有2家初加工企业,90%的黄精以原料形式销往外地,每公斤售价120元,而经过深加工的黄精丸、黄精茶售价可达500元/公斤以上。三是市场竞争“弱而不强”。虽然我县有10余个特色农产品,但真正形成区域公用品牌的仅有3个,且品牌影响力局限于周边县市。部分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淡薄,存在“重产量轻质量、重销售轻品牌”现象,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去年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市场上标注“XX蜂蜜”的产品中,有20%掺杂糖浆,严重损害了品牌声誉。

  (二)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短板弱项依然存在。一是基础设施“旧而不新”。部分山区村道路硬化率不足70%,机耕路损毁严重,大型农机难以进田;灌溉设施方面,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58%,还有12万亩农田靠天吃饭。二是公共服务“偏而不均”。农村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全县乡镇卫生院本科以上医生占比仅22%,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缺口达40%;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部分村文化广场沦为“晾晒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人居环境“洁而不美”。虽然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但部分村庄存在“重清理轻长效”问题,乱堆乱放、污水直排现象反弹,特别是养殖大村的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仅65%,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这些问题,既影响了农民生活品质,也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潜力释放。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我县一产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做好今年一产质量提升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突出“提质、增效、融合”三个关键,重点抓好“两大行动”:

  (一)聚力发展壮大富民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经济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紧扣“特”和“优”做文章,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服务”转变。

  一要做强特色产业“链”。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立足我县资源禀赋,重点培育“3+N”特色产业体系(即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以及蜜蜂、黑猪、竹编等特色产业)。今年要重点推进XX镇“茶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整合1.2万亩茶园,配套建设茶文化博物馆、民宿集群,年内力争创建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在XX乡打造“高山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引进1条净菜加工生产线,将蔬菜损耗率从15%降至8%以内;支持XX合作社牵头建设“黄精全产业链项目”,年内建成深加工车间,实现黄精从种植到饮片、保健品的全链条开发。

  二要做优经营主体“链”。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1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鼓励其与农户建立“订单农业+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今年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30家,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体10个,确保带动农户比例提升至45%以上。特别要支持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厨房”配送业务,与县城中小学、机关食堂签订直供协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要做响品牌营销“链”。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年内推出“XX山珍”区域公用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