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市长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

市长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长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_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动员全市上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抓细抓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刚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报了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县自然资源局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实在、很有针对性。下面,我结合当前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直面挑战,始终绷紧地质灾害防治这根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范难度高的特点,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号杀手”。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人类工程活动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日益严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重大任务,更是重大民生工程。

  第一,从历史规律看,防治压力 ……略…… 得更复杂一些,把措施定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坚决守住“不发生群死群伤”的底线。

  二、聚焦关键、精准施策,全面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突出“防、避、治”三个关键环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构建全链条、立体化防治体系。

  (一)以“防”为基础,织密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网络。隐患排查是“早发现”的前提,监测预警是“早行动”的关键。一要开展“拉网式”动态排查。从即日起,利用1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回头看”行动,重点对山区村寨、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学校医院、在建工程周边等人员密集区,以及坡脚、沟谷、切坡建房等易灾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要运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通过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InSAR地表形变监测等技术,精准识别高位隐蔽性隐患;对已查明的隐患点,要逐点核查威胁范围、影响对象,更新“一隐患点一档案”,动态更新隐患数据库。二要构建“智能化”监测体系。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点建设,今年要在X个重点隐患点安装普适型监测设备,实现位移、应力、地下水位等10项以上指标实时监测;推广“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模式,在每个隐患点配备2-3名专职监测员,每村落实1名巡查员,配齐雨量计、裂缝报警器等简易设备,确保“点点有人管、处处有监测”。三要强化“精准化”预警响应。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建立联合会商机制,每日分析天气形势,每3小时推送降雨落区预报,遇强降雨时加密至每小时预警。要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短信、微信、大喇叭、敲锣打鼓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人;严格执行“三个紧急撤离”(即:当降雨超过临界值、监测数据异常、隐患点出现变形迹象时,必须紧急撤离),坚决杜绝“预警了但没行动、行动了但没到位”的问题。

  (二)以“避”为关键,果断推进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避让搬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手段。一要摸清“需搬”底数。结合乡村振兴、生态移民等政策,对威胁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隐患点,逐点评估“搬与不搬”的可行性,重点摸清“哪些群众必须搬、搬到哪里去、怎么稳得住”等问题。今年要重点推进县片区、区流域等5个集中安置点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X户避让搬迁任务。二要做好“愿搬”工作。针对部分群众“故土难离”的思想,要组织干部“一对一”上门沟通,讲清灾害风险、讲透政策利好、讲明安置保障;要注重解决实际困难,比如优先落实搬迁后的耕地、就业、就医、教育等配套措施,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坚决杜绝“一刀切”“硬强制”,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赢得理解和支持。三要守牢“搬后”防线。对已完成搬迁的区域,要及时设置警戒线、封闭隐患点,严禁群众擅自返回;对分散安置的群众,要定期回访,动态跟踪其生活状况,防止因灾返贫。

  (三)以“治”为根本,系统推进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是从根本上消除隐患的关键举措。一要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对去年未完工的处治理项目,属地要成立工作专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9月底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对新下达的处治理项目,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二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今年市财政已安排万元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重点向受威胁人口多、社会影响大的隐患点倾斜;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大向上汇报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治理计划,今年力争争取上级资金万元以上。三要推进生态综合修复。坚持“治理与修复并重”,在实施工程治理的同时,同步开展坡面绿化、水土保持等工作,对废弃矿山、采石场等区域,要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采取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实现“治理一处、美化一片”。

  三、压实责任、强化保障,凝聚地质灾害防治强大合力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