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及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深入了解我县在生态文化融合建设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探索,近期,县委政研室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组成专项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比对等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28个行政村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生态基底厚植,以系统治理绘就乡村底色
我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建设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先手棋”,通过“治污、增绿、提质”三措并举,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从“局部美”向“全域美”跃升。
2025年以来,我县启动实施“百河千渠”清水工程,在XX河、XX溪等重点流域开展清淤疏浚、岸线整治专项行动。其中,XX镇针对辖区内XX河段长期存在的垃圾堆积、河道淤塞问题,投入财政资金420万元,组织员干部、志愿者及群众3000余人次,清理河道垃圾1200余吨,加固河岸护坡8公里,种植垂柳、水杉等本土树种2.3万株。截至目前,该河段水质由原来的Ⅳ类提升至Ⅲ类,沿岸村民普遍反映“河水清了,鱼虾多了,夏天傍晚带孩子来河边玩,再也不用捂着鼻子跑了”。
在村庄绿化方面,我县创新推行“一村一景”绿化模式,结合各村自然禀赋和文化特色,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 ……略…… 居环境提质,以细节整治提升宜居品质
我县坚持“面子”与“里子”并重,在完成“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聚焦“微改造”“精提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
针对农村“乱搭乱建”问题,我县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房前屋后杂物堆放、围墙私搭乱建等现象。XX街道XX村通过“干部包片、员联户”方式,动员村民自行拆除违规建筑18处、清理杂物堆32个,并利用腾退空间建设“口袋公园”2个、健身广场1处。村民XXX说:“以前院子前面堆的都是柴火、废品,看着乱糟糟的;现在拆了建了小广场,安了健身器材,晚上大家都来跳广场舞,热闹得很!”
在污水治理方面,我县推广“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在人口集中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在分散居住的农户推广户用处理设备。截至2025年6月底,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68%,较202x年提升15个百分点;XX村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转化为灌溉用水,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为村内20亩菜地提供了水源,村民纷纷点赞“污水变清水,浇地更放心”。
,我县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在村内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2300余盏,在墙面绘制乡土风情壁画1.2万平方米。XX乡XX村的“文化墙”以“二十四节气”“农耕场景”为主题,由本村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作,既美化了环境,又成为孩子们的“露天课堂”。村民XXX说:“晚上出门有路灯,墙上画着咱农民种地的样子,看着亲切,心里踏实。”
(四)产业融合赋能,以生态文化驱动富民强村
我县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思路,推动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与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生态+文化+旅游”“农业+体验+消费”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生态旅游方面,我县串联XX河生态廊道、XX革命旧址群、XX古梯田等景点,打造“一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2025年“五一”“十一”假期,全县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00万元,较202x年同期增长30%。XX镇XX村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民宿集群”,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田园民宿”,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体验服务,旺季时房价达500元/晚,户均月收入超1.5万元。
在农业文创方面,我县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产品。例如,XX米业公司采用“稻鸭共生”模式种植有机大米,通过“生态米+鸭蛋+稻田画”组合包装,产品溢价率达40%;XX茶厂挖掘“古茶树”文化,推出“非遗制茶”体验装,线上销量同比增长200%。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县生态文化类农产品销售额达1.2亿元,带动1.8万农户增收。
在就业创业方面,我县设立“乡村创客空间”,为返乡青年、乡土人才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2025年以来,已孵化“生态农场”“手作工坊”“直播带货”等项目35个,带动就业600余人。XX村返乡青年XXX创办的“乡村直播间”,专门销售本村生态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日均观看量超5000人次,月销售额突破20万元,他感慨道:“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回到村里,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干出一番事业,比在外面强多了!”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县在生态文化建设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一)生态文化融合深度不足
部分村庄在建设中对生态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够,存在“重生态轻文化”“重建设轻内涵”现象。例如,个别村在打造景观时盲目模仿城市风格,忽视了本土植被、传统建筑的保护;一些文化资源仅停留在“展示”层面,未与产业发展、游客体验有效结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应尚未充分释放。
(二)群众参与的持续性有待加强
虽然“生态积分”“门前三包”等制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部分村民的参与仍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主动维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产业融合的带动力仍需提升
目前,我县生态文化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农业文创项目多为“小打小闹”,缺乏龙头企业引领;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住宿、服务等配套还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留不住人”“赚不到钱”的问题较为突出。
(四)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部分村庄在环境整治中存在“重突击、轻长效”现象,垃圾清运不及时、污水设施维护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反弹;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社会资本参与渠道较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