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半天时间召开全县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前期乡村产业发展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我县乡村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跃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刚才,县农业农村局通报了上半年乡村产业发展的监测数据,XX镇、XX乡作了经验交流,XX镇、XX街道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实在、很有针对性。下面,结合近期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增强信心,直面问题保持清醒
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决策部署,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特”“优”方向,推动乡村产业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极端天气频发等不利因素,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乡村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难中求进、稳中提质”的答卷。
第一,特色产业“根”更壮了。我们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路径,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重点培育了高山蔬菜、生态茶叶、特色水果、中药材、生态养殖五大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特色种植面积突破85万亩,较上年增长8%;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2%,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比如,XX镇依托“云岭高山菜”地理标志,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2.3万亩,通过与XX超市、XX电商平台的订单合作,产品溢价率达30%,带动28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4500元;XX乡的 ……略…… 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坚定信心,更要直面问题、靶向攻坚,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坐不住”的使命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迈上新台阶。
二、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创新突破提质增效
当前,我县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也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工作会议也对乡村产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五个突破”,推动乡村产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
(一)聚焦产业根基,在延链补链中激活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的关键在“链”,核心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要坚持“补链、强链、延链”一起抓,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
一要抓基地建设“强基础”。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标准生产”的要求,重点打造5个万亩级、10个千亩级特色产业基地。农业农村局要牵头制定基地建设标准,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保护等项目资金,优先支持基地内的道路硬化、灌溉设施、电力配套等工程建设;各乡镇要严格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今年年底前要完成2万亩撂荒地整治任务,确保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
二要抓加工转化“提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作为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重点支持XX、XX两个加工园区扩容升级,年内引进2-3家省级龙头企业入驻。对新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在土地供应、税收减免、设备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对现有企业,要鼓励其开展技术改造,支持XX茶厂、XX菌业等企业申报“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力争年内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2%以上。
三要抓冷链物流“畅流通”。针对我县农产品“易腐难存、运距远”的问题,加快推进XX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年内建成1万吨冷藏库、3000平方米分拣中心;支持供销社、快递企业在乡镇布局前置仓、共配中心,推广“冷链车+快递车”联运模式,降低物流成本15%以上;探索“产地直供+社区团购”模式,鼓励XX、XX等电商平台在我县设立“乡村特产专区”,确保今年全县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5亿元。
(二)坚持市场导向,在产销对接中拓宽增收渠道
市场是产业的“试金石”,没有市场认可的产品,再好的产业也走不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生产端”与“消费端”精准对接。
一要做响品牌“树口碑”。品牌是产品的“身份证”,更是溢价的核心。要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战略,重点打造“XX高山菜”“XX富硒茶”“XX生态菌”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年内完成品牌LOGO设计、包装标准制定和宣传推广方案;市场监管局要严格品牌准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假冒伪劣产品“零容忍”,切实维护品牌信誉;农业农村局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食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年内至少组织5场“XX农特产品”专场推介活动。
二要产销对接“拓市场”。建立“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产销对接机制,每月举办1次“乡村产业供需对接会”,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批发商、商超、餐饮企业现场签约;推广“订单农业”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明确最低收购价和分红比例,今年要新增订单农业基地10万亩以上;探索“直播带货”常态化,每个乡镇至少培育1名“乡村网红”,县融媒体中心要开设“XX农货”专栏,每周直播推广特色农产品不少于2次。
三要以需定产“优供给”。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农业农村局要联合统计局、商务局定期发布《全县农产品市场需求目录》,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养殖结构;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定制农业”“认养农业”,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支持企业开发功能性食品、预制菜等新产品,比如针对“银发经济”开发低糖水果、即食药膳汤料,针对“儿童市场”开发果干、蔬菜泥等,切实提高产品适配性。
(三)深化三产融合,在业态创新中释放发展活力
乡村产业振兴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接二连三”成为新的增长点。
一要打造“农业+文旅”新场景。深入挖掘我县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年内重点打造3条“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第一条是“红色茶旅线”,串联XX革命旧址、XX古茶园、XX茶博物馆,开发“重走茶马古道”体验项目;第二条是“田园风光线”,连接XX油菜花海、XX荷塘月色、XX稻田艺术园,推出“四季田园观光”主题活动;第三条是“民俗体验线”,整合XX苗绣非遗工坊、XX传统榨油坊、XX乡村戏台,打造“非遗文化体验”基地。各乡镇要结合自身特色,年内至少打造1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县文旅局要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二要培育“农业+教育”新业态。依托农业园区、合作社等载体,发展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等新业态。农业农村局要筛选10家条件较好的基地,申报“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教育局要将农耕文化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与基地合作开发“田间课堂”,年内组织学生开展农事体验活动不少于50场次;鼓励企业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种子博物馆”等,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让青少年了解农业历史、传承农耕文化。
三要探索“农业+数字”新模式。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今年要完成1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在XX蔬菜基地推广智能温控大棚、水肥一体化系统,在XX茶园安装虫情监测、土壤墒情传感器;县大数据中心要搭建“XX乡村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价格、销售等信息,为农户提供精准的市场预测和技术指导;支持企业开发“数字农场”“云认养”等小程序,让消费者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农产品生长过程,增强消费信任度。
(四)强化主体培育,在龙头引领中凝聚发展合力
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的“引擎”,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壮大。
一要扶强现有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建立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