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乡村兴,法治强则发展强。2025年,XX县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_法治思想,紧扣"八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立足县域"农业大县、工业初兴、城乡融合"的发展实际,组建由23名执业律师组成的"律师服务团",以"全年开展45场普法讲座"为抓手,聚焦基层法治需求痛点、企业发展涉法难点、青少年成长法治盲点,构建"需求牵引-精准供给-效果追踪"的全链条普法模式,推动法治宣传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切实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身边的"法治指南"。本报告系统梳理年度普法实践的主要做法、特色亮点及经验启示,为深化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一、锚定需求靶心,构建"三维调研+动态调整"需求对接机制
普法讲座的生命力在于"对胃口、解难题"。服务团坚持"不搞一刀切、不打糊涂仗",通过"线上+线下""面上+点上"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摸排不同_的法治需求,确保讲座内容"接天线、接地气"。
(一)多维度采集需求,画好"法治需求热力图"
年初即制定《XX县2025年度普法需求调研方案》,组建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网格员、企业工会代表组成的12人调研小组,利用1个月时间完成全县15个乡镇(街道)、87个村(社区)、23家重点企业的实地走访。调研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发 ……略…… 职工倒班制现状,联合园区管委会开设"车间微课堂",利用工人换班间隙开展15分钟"法治快问快答",累计覆盖职工2300余人次。
二、深耕内容供给侧,打造"专业赋能+本土转化"精品课程库
服务团坚持"法律专业性"与"群众易懂性"相统一,既发挥律师"法律明白人"的专业优势,又注重将法律条文转化为"乡音土话""身边案例",让普法讲座既有"法治高度",更有"民生温度"。
(一)组建"专家+骨干"复合型宣讲团队
服务团成员涵盖民商事、刑事、行政、劳动等8个专业领域的执业律师,其中3人具有法学硕士学历,5人担任县代表或政协委员,2人入选"全市优秀青年律师"。为提升团队整体授课能力,年初组织为期5天的"普法授课技巧特训营",邀请校讲师、教育专家、优秀基层法官授课,重点培训"案例教学法""互动问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用技巧;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由5名经验丰富的资深律师与18名青年律师组成9个帮扶小组,通过集体备课、模拟试讲、听课评课等方式,帮助青年律师快速掌握"把法言法语转化为家常话"的授课诀窍。例如,执业未满3年的李律师在师傅指导下,将《民法典》中"相邻关系"条款转化为"邻居盖房占过道,该咋办?"的情景故事,在马鞍镇讲座中引发群众热烈讨论,现场提出法律问题21个,当场解答19个。
(二)开发"通用+特色"模块化课程体系
围绕年度重点普法任务,服务团开发"1+4+N"课程体系:"1"是基础课,涵盖《宪法》《民法典》等基础法律知识;"4"是专题课,针对农村、企业、校园、社区四大领域分别开发"乡村振兴法治同行""企业合规经营指引""青少年网络a全防护""社区治理法治实践"4类核心课程;"N"是特色课,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3·8妇女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和县域重点工作(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动态增加"反家庭暴力实务""农民工讨薪_路径""农村电商合同规范"等特色课程。全年共开发各类课程28门,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企业劳动用工常见法律风险"等8门课程因贴近实际、实用性强,被纳入全县"乡村振兴法治大讲堂"指定课程。
(三)创新"案例+互动"沉浸式宣讲方式
针对基层群众"听理论枯燥、学案例入脑"的特点,服务团坚持"用身边事讲身边法",每场讲座至少选取2-3个本地真实案例(如某村因集体林地承包合同不规范引发的纠纷、某企业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导致双倍工资赔偿的案例),通过"案情回顾-法律分析-处理结果-启示建议"的逻辑链条展开讲解。同时,设置"法治问答""情景模拟""法条竞答"等互动环节:在农村讲座中,模拟"婆媳因赡养问题争吵"场景,由律师现场解析《民法典》赡养义务规定;在企业讲座中,组织"模拟劳动仲裁庭",让职工扮演申请人、被申请人,律师担任仲裁员,直观展示_流程;在学校讲座中,开展"网络a全情景剧场",由学生表演"网络诈骗应对"片段,律师即时点评法律依据。全年累计开展互动环节135次,收集群众现场提问427个,当场解答率98%,切实增强了普法实效性。
三、强化协同联动,健全"部门联动+基层延伸"保障体系
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服务团积极争取县委政法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等部门支持,构建"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普法合力。
(一)完善"统筹+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成立由县委、政法委任组长,司法局、宣传部、农业农村局等12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讲座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场地协调、人员组织、经费保障等问题。例如,针对农村地区讲座场地不足的问题,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利用村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等场所,全年新增固定普法阵地17个;针对企业职工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县总工会将普法讲座纳入"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协调企业提供会议室、播放设备,并将参与情况与"文明班组"评选挂钩;针对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问题,县交通局协调客运班车在讲座期间开通"普法专线",免费接送群众。全年各部门累计提供场地支持68次、设备支持43次、交通保障12次,有效破解了基层普法"场地缺、设备少、人员散"的难题。
(二)培育"法律明白人+志愿者"辅助队伍
为扩大普法覆盖面,服务团联合县委依法治县办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从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中选拔培养300名"法律明白人",每季度组织一次"跟案学",安排其跟随服务团参与普法讲座,协助开展课前需求收集、课中秩序维护、课后问题跟进等工作。同时,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