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X县住建局紧扣“住有宜居”目标,全面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攻坚。全年累计推进23个片区、186栋住宅改造,覆盖居民2120户,重点实施管网更新、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及适老化设施加装等工程,同步推动“改硬件”与“优服务”融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改造项目开工率、完工率均超年度计划,获居民满意度测评98.6%,交出首年惠民答卷。
一、年度工作概况与主要成效
2025年,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来抓。通过强化_、创新工作机制、广泛凝聚合力,全县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批老旧小区实现了功能完善、环境美化、管理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得到增强。
(一)强化_,擘画改造新蓝图。
县住建局深刻认识到科学谋划是改造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一是修订完善了《XX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2025-2027年)》,对未来三年改造目标、任务、标准、资金筹措、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再明确、再细化,确保改造工作有章可循、步调一致。二是建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住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城管、公安、电力、供水、供气、通讯等部门协同配合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跨部门、跨领域问题,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有效破解了以往改造中部门协调难的困境。三是完成了全县老旧小区基础数据摸排和信息建库工作,对小区楼栋、居民户数、建筑年代、配套设施、居民意愿等关键信息进行精准掌握 ……略…… 理机制是巩固改造效果的关键。一是探索专业化物业管理,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改造后小区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提供规范化、精细化的物业服务。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指导社区居委会成立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推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小区公共设施维护制度,明确小区公共区域、公共设施的日常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修等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确保改造后的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和可持续利用。三是推行“智慧社区”管理模式,在部分改造小区试点安装智能安防系统、智慧停车系统、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系统等,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小区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
二、重点工作实践与突出亮点
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过程中,县住建局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XX县特色的亮点做法,为全县乃至全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精细化改造,提升居住品质,打造宜居家园新范例。
我们坚持“一区一策”,不搞“一刀切”,深入挖掘每个小区的历史文化和居民需求,将改造做得更精细、更具人情味。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对老旧破损的给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等管线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跑冒滴漏、线路老化等问题。例如,XX小区在改造中,不仅完成了地下管网更新,还利用地势高差,建设了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有效缓解了内涝问题。二是在房屋本体方面,对建筑物外立面进行清洗、修缮和保温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同时,对屋面进行防水加固,解决渗漏问题。部分小区还统一安装了防盗窗,既提升了安全性,又保持了立面整体美观。三是在公共空间方面,增设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垃圾分类收集点、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等便民设施,合理规划和增设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对闲置空间进行微改造,开辟了“口袋公园”、居民活动室等,增加了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四是提升绿化品质,在小区内补种乔木灌木,增加绿化覆盖率,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生态景观,营造绿意盎然的居住环境。
(二)激活多元力量,构建共建共享格局,汇聚改造强大合力。
我们深知老旧小区改造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一是发挥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机关员干部和社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改造小区,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调解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居民参与。例如,在XX小区,通过“员亮身份、承诺践诺行”活动,一批老员主动承担起义务监督员、宣传员的角色,为改造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参与,与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物业服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和管理经验,提升改造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搭建居民自我管理平台,指导已完成改造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明确居民在小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由居民自行决定小区公共事务,如公共收益使用、物业服务合同签订等,激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生动力。
(三)强化引领,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绘就和谐社区新画卷。
将工作深度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全过程,以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一是建立“+改造”工作模式,在每个改造小区设立临时支部或员先锋岗,由社区或支部担任改造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改造工作,解决改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二是发挥社区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改造方案制定、施工过程监督、资金使用、后续管理等关键环节,充分听取员和群众的意见,确保改造工作体现民意、顺应民心。例如,某小区在施工期间,通过临时支部组织员骨干每天巡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三是推进改造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以改造为契机,推动社区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实现从“改造老旧小区”到“激活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四)突出示范引领,打造改造样板,辐射带动整体提升。
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可复制性的改造样板。一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XX小区作为年度重点示范项目,在改造内容、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探索最佳实践路径。该小区在改造中创新采用了“海绵城市+智慧社区”理念,不仅解决了内涝问题,还实现了智能垃圾分类、智能停车管理、智能安防监控,居民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成为全县老旧小区改造的标杆。二是组织各街道、社区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人员赴示范小区现场观摩学,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推广示范小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带动其他小区改造工作提质增效。三是媒体宣传造势,利用县级媒体平台,对改造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和感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的浓厚氛围,增强居民对改造工作的信心和期待。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XX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工作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改进。
(一)资金筹措压力依然较大。
尽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并探索多元渠道,但面对庞大的改造体量和不断提升的改造标准,资金缺口依然是制约改造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是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难以完全覆盖所有改造项目的资金需求。二是居民出资意愿和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居民,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对出资改造存在顾虑。三是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模式不清晰等原因,社会资本进入老旧小区改造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
(二)居民意愿协调难度不小。
老旧小区居民构成复杂,需求多元,利益诉求各异,导致在改造方案征集、具体项目选择、施工影响等方面,居民意见难以统一。一是“众口难调”现象普遍,加装电梯、停车位分配、外立面改造风格等往往引发居民间的分歧甚至矛盾,给改造工作带来巨大协调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