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发扬抓落实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为主题召开专题课,既是贯彻落实和、关于加强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立足我县“十四五”规划中期目标任务,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刚才,看了几组数据:上半年全县GDP同比增长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12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其中5个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解决了32个村的安全饮水问题、15所乡村小学的操场硬化工程……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县3800余名员干部加班加点的身影,是21个乡镇(街道)干部走村串户的脚印,是无数次“现场办公”“连夜调度”的坚持。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个别重点项目推进滞后,3个村的污水管网建设因协调不畅延误半月;部分惠民政策落实存在“温差”,比如高龄补贴发放仍有21人未及时登记;少数干部存在“重部署轻落实”倾向,开会布置多、跟踪问效少。_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今天,我想结合的历史经验、我县发展实践和基层调研感悟,和大家一起聊聊“抓落实”这件“小事”里的“大学问”。
一、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抓落实的精神密码— ……略…… 抓落实始终是我们应对挑战、开创新局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身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县域现代化的关键期,更需要把这种光荣传统传承下去,让抓落实成为每名员干部的“必修课”。
二、在“基层实践”中把握抓落实的方法规律——从“热在会上”到“干在实处”的路径转变
抓落实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结合近年来我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暴露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三个关键”,供大家参考。
关键一:抓落实要“深”字当头,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_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现实中,有的干部下基层“身到心不到”,满足于“转一圈、照张相、开个会”,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雾里看花”;有的搞“选择性调研”,只看“亮点村”、不看“后进村”,只听“顺耳话”、不听“牢骚话”。去年,我们在全县开展“干部下田埂、蹲点解难题”活动,要求干部每月至少在村里住3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XX镇干部小李在蹲点中发现,村民反映的“灌溉渠年久失修”问题,表面是工程老化,背后是管护机制缺失——村集体没钱、群众不愿出工、部门推诿扯皮。他牵头制定“县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筹一点、受益户出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协调水利部门提供技术指导,3个月就修好了2.3公里的灌溉渠,当年就为村民增收15万元。这启示我们:只有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才能摸到真情况、找到真问题;只有把“问题清单”变成“责任清单”,才能让落实更有针对性。
关键二:抓落实要“实”字托底,把难点攻克、把节点卡死。抓落实最忌“花拳绣腿”,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今年我县推进的“四好农村路”提质工程,涉及12个乡镇、87个村,原计划10月底完工。但施工初期,XX村因地质复杂导致路基反复塌陷,施工队打了“退堂鼓”。负责包联的县交通局干部老张,带着技术人员连续7天蹲在现场,白天钻探取样、晚上查阅资料,最终调整了施工方案,采用“碎石换填+混凝土加固”的组合工艺,不仅解决了塌陷问题,还缩短了工期15天。更难得的是,他把“施工日志”变成“民情日记”,记录下村民对道路宽度的建议、对排水设施的需求,同步优化了3处弯道设计、增设了5处过水涵洞。现在,这条路成了村民口中的“致富路”——沿线3个村的黄桃、蜂蜜通过这条路卖到了县城超市,月销售额增长40%。这说明:抓落实既要“钉得准”(找准关键环节),又要“钉得深”(破解深层矛盾),更要“钉得久”(保持战略定力)。
关键三:抓落实要“活”字为要,把群众发动、把合力聚强。抓落实不是“干部单打独斗”,而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XX乡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起初采取“干部包片、保洁员打扫”的模式,但效果不佳——垃圾清运不及时、乱堆乱放反弹。后来,乡创新“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加5分、打扫公共区域加10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设立“红黑榜”,每月公示先进典型和后进户。没想到,这一招激活了群众的内生动力:70岁的老员王大爷主动当起“义务监督员”,每天拿着扫帚在村里转;返乡青年小张成立了“乡贤保洁队”,免费为村里清理河道;就连过去“事不关己”的留守妇女,也组建了“巾帼清洁队”,每周开展义务劳动。现在,全乡13个村的人居环境评分从全县倒数跃升至前三,村民都说:“自己的村子自己建,建好了大家都受益。”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抓落实的最高境界,是让群众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三、以“制度机制”保障抓落实的长效常态——从“一时用力”到“久久为功”的体系构建
抓落实既要靠自觉,更要靠制度。近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但也要看到,有的制度“挂在墙上、写在文件里”,执行起来打折扣;有的考核“重痕迹、轻实效”,导致干部“为留痕而留痕”;有的容错机制“模糊笼统”,让干部“不敢试、不愿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完善”。
完善“闭环管理”机制,让落实“不断档”。抓落实最怕“开头轰、中间松、结尾空”。要建立“部署—落实—督查—反馈—改进”的全链条机制:对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质量标准;推行“四不两直”督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既查“工作进度”,又查“干部”;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今年,我们对15个重点民生项目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