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中心组集体学《_经济文选》第一卷,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理论武装。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有深度,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集团成立三年的发展实际,围绕学贯彻_经济思想,谈几点粗浅的学收获、认识体会和下一步的落实思路,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深学细悟,把握思想伟力,在“国之大者”中找准企业定位
通过对《_经济文选》第一卷的再学、再领会,我感到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体会尤为深刻,这为我们这家年轻的区属国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是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再认识。文选中,“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论断贯穿始终。过去,我们可能简单地将发展等同于项目数量的增加、投资规模的扩大。但通过学,我深刻体会到,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集团而言,作为XX ……略…… 经济效益可能不高,甚至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它对于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好。
二、对标反思,剖析现实难题,在“本领恐慌”中寻求破解之道
回顾集团三年的初创历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标_经济思想的深邃内涵和实践要求,我时常感到一种“本领恐慌”,深感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和挑战。
一是“系统集成”的能力尚有不足。集团成立时间短,虽然我们迅速搭建起了“四平台两中心”的组织架构,旨在实现土地整理、城市更新、代建管理、资产运营四大业务平台的专业化运作,以及投融资中心和成本_中心的高效支撑。但在实际运行中,各平台之间、平台与中心之间的协同联动还不够顺畅,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和“业务断点”。例如,土地整理平台获取的土地信息,如何高效传递给城市更新平台进行项目策划,再由投融资中心进行精准的资金匹配,这个全链条的闭环管理体系还需要持续磨合与优化。我们有时感觉像是“攥起来的拳头”,但发力还不够集中。
二是“产城融合”的水平有待提升。我们承担着XX区农村城市化的重任,但目前的工作重心还较多地停留在土地整理、物理空间改造等“产城”中的“城”的层面。如何在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中,同步植入符合XX区产业导向的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空间的“腾笼换鸟”和产业的“凤凰涅槃”,是我们的短板。过去三年,我们累计启动了XX片区等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整理熟化土地约1500亩,但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空间资源与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深度绑定,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企业和人才入驻,从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都还不够深入。
三是“投融运管”的模式亟待创新。作为城市发展集团,资金密集是我们的显著特征。目前,集团的融资渠道还相对单一,对传统银行贷款和注资的依赖度较高,资本运作的手段不够丰富。同时,在资产经营方面,我们持有的固定资产规模已超过60亿元,但主要依赖租金等传统模式,资产的盘活能力和增值效益有待提高。随着未来城市更新项目投资规模的持续加大,如何构建一个“投资-融资-建设-运营-退出”的可持续、市场化的商业模式,是我们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
三、笃行实干,聚焦主责主业,在“担当作为”中开创发展新局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下一步,我们要把学贯彻《_经济文选》第一卷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引领”为魂,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坚持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将的建设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的各环节。特别是要在重大项目一线建立临时支部,发挥员先锋模用,确保集团的所有工作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项目决策、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建立常态化的群众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二是以“功能实现”为本,在服务区域战略中彰显价值。紧紧围绕的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当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压舱石”。在土地整理上市方面,要加快推进XX东部片区等地块的熟化工作,确保未来两年内向市场稳定供应优质土地超1000亩,为区域重大项目落地提供空间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