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县气象观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县气象观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县气象观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气象观测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x-2035年)》及省、市气象工作部署要求,总结我县近年来气象观测服务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全县气象观测设备运维保障、数据质量提升、服务场景拓展等重点任务,切实以精准、高效、优质的气象服务,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安全福祉保驾护航。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委副县长,县气象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乡镇(街道)分管气象工作的副乡镇长(副主任),县应急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文旅局等12个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以及县气象局各业务科室、15个基层观测站的负责人。刚才,县气象局局长代表县气象局作了工作汇报,全面梳理了今年以来我县在气象观测设备维护、数据采集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特色农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客观指出了当前部分观测站设备老化、乡镇(街道)协同联动不足、服务场景覆盖不广等短板弱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思路;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也结合部门职责作了补充发言,既肯定了气象服务对防汛减灾、农业生产的关键支撑作用,也提出了深化数据共享、联合开展演练等具体需求。大家的发言都紧扣实际、靶向精准,我都完全同意。会后,各单位要对照今天的会议内容,抓紧制定本单位、本乡镇(街道)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下面,结合全县工作实际,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气象观测服务的极端重要性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是获取气象数据、发布气象预警、开展气象服务的基础前提,其精准性、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救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 ……略…… 息,交通部门及时组织撒盐除冰,确保了X国道、X高速我县段“零封路、零事故”。可以说,气象观测服务已经深度融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是推动产业升级、保障发展安全的“关键变量”,我们必须把气象观测服务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县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生态保护提供精准保障。

  (三)从民生保障层面看,气象观测是守护群众福祉的基本前提

  气象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日常穿衣出行、晾晒衣物,大到防范极端天气、保障生活物资供应,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比如老年人需要关注高温、低温对健康的影响,上班族需要关注通勤时段的降雨、大雾情况,养殖户需要关注大风、降温对畜禽生长的影响。我县现有常住人口4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8.6万人、农村居民28.3万人,这些_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202x年夏季,我县出现持续15天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气象部门通过观测数据精准预判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联合县卫健委发布“高温健康预警”,向老年人、户外工作者推送防暑降温知识,指导X镇、X街道等乡镇(街道)开放12个社区避暑点,协调县供电公司做好电力保障,有效减少了高温引发的中暑事件,全县仅发生3起轻微中暑案例,较去年同期下降70%。,气象观测数据还为群众生活物资供应提供支撑——202x年8月强降雨前,气象部门提前预警,县商务局指导各大商超、农贸市场增加蔬菜、粮食、饮用水等物资储备,X超市、X农贸市场分别增加储备量30%、25%,避免了降雨期间出现“物资短缺、价格上涨”的情况,保障了群众正常生活。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气象观测服务是最直接、最贴近群众的“民生服务”,我们必须从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把气象观测服务做细做优,让群众感受到“气象就在身边、安全就在眼前”。

  二、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提升气象观测设备运维保障水平

  气象观测设备是获取精准数据的“硬件基础”,设备的完好率、稳定性直接决定了观测数据的质量。近年来,我县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建成了覆盖15个乡镇(街道)的28个气象观测站(其中区域自动气象站22个、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3个、生态气象观测站2个、交通气象观测站1个),配备翻斗式雨量筒、气温湿度传感器、风向风速仪、浅层地温仪、降水天气现象仪等设备136台(套),形成了“全域覆盖、重点突出”的观测网络。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部分设备因使用年限较长、维护不及时、环境影响等原因,还存在数据漂移、故障频发等问题——比如今年上半年,X乡观测站翻斗式雨量筒因沙尘堵塞出现数据偏差,X镇观测站风向风速仪因线路老化导致数据中断,虽然后期都及时修复,但也影响了短期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下一步,我们要聚焦设备“巡检、维护、升级”三个关键环节,拿出硬措施、硬办法,全面提升设备运维保障水平,确保观测数据“精准、及时、连续”。

  (一)健全设备常态化巡检机制,筑牢观测数据质量根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气象观测设备的小故障如果不及时发现,就可能演变成大问题,影响整个观测网络的运行。我们必须建立“日常巡检、定期校准、动态监测”的常态化巡检机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一是明确巡检责任和频次。县气象局要制定《全县气象观测设备巡检工作方案》,将28个观测站按照“区域重要性、设备复杂度”分为A、B、C三类——A类为街道、镇等重点区域观测站(共8个),要求每月巡检2次;B类为一般乡镇观测站(共15个),要求每月巡检1次;C类为生态、交通等特色观测站(共5个),要求每季度巡检2次。同时,要实行“专人负责制”,为每个观测站明确1名巡检责任人,负责设备检查、隐患记录、问题上报,巡检责任人要填写《设备巡检记录表》,详细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做到“一站一档、一次一记”。今年上半年,县气象局已组织常态化巡检18次,累计行程2600余公里,排查整改设备故障隐患23处,比如3月份乡观测站翻斗式雨量筒因沙尘堵塞,巡检人员及时清理并校准,确保了春季降水数据的准确性;6月份镇观测站风向风速仪出现数据漂移,技术人员当天到场维修,恢复正常运行,这些做法要继续坚持并优化。

  二是规范巡检内容和标准。巡检不能“走过场”,必须有明确的内容和标准,确保“查得细、查得准”。巡检人员要重点检查五个方面:一是设备外观是否完好,有无破损、锈蚀、松动等情况,比如雨量筒的承雨口是否变形、传感器外壳是否破裂;二是设备参数是否正常,通过便携式检测设备校准气温、湿度、雨量、风向风速等数据,偏差超过±0.5℃(气温)、±5%(湿度)、±2%(雨量)、±5°(风向)、±0.5m/s(风速)的,要立即现场校准;三是线路连接是否牢固,检查设备电源线、数据线有无老化、断裂、接触不良等情况,特别是野外观测站,要防范鼠咬、雷击对线路的影响;四是周边环境是否符合要求,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不能有高大建筑物、树木遮挡,50米范围内不能有积水、施工等影响观测的因素,比如X街道观测站去年因周边楼盘施工导致观测场周边地势抬高,县气象局及时协调施工单位调整方案,避免了对观测数据的影响;五是数据传输是否畅通,通过终端查看设备数据上传频率(要求每5分钟上传1次)、数据完整性(缺失率不能超过1%),发现数据传输中断的,要立即排查原因,确保2小时内恢复传输。

  三是建立巡检问题闭环管理。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解决问题,形成“发现-上报-整改-复核”的闭环管理。巡检人员发现问题后,要第一时间向县气象局业务科上报,业务科要建立《设备故障隐患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措施;对现场能解决的小问题(如清理沙尘、紧固螺丝),巡检人员要立即整改;对需要更换零件、技术维修的大问题(如传感器故障、线路更换),要在24小时内安排技术人员到场维修,维修完成后要进行数据校准和试运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后才能“销号”。今年7月份,X乡观测站浅层地温仪出现数据异常,巡检人员上报后,县气象局技术组当天携带备用设备到场更换,并用3天时间对新设备数据进行跟踪校准,确保数据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这种“快速响应、闭环管理”的模式要在全县推广。

  (二)强化极端天气应对维护,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我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沙尘、夏季多暴雨、秋季多霜冻、冬季多暴雪,极端天气对气象观测设备的影响较大——比如暴雨容易导致雨量筒堵塞、观测场积水,暴雪容易压垮设备支架、冻坏传感器,沙尘容易覆盖光学设备(如降水天气现象仪),这些都会影响设备运行和数据质量。我们必须建立“极端天气前预警、过程中监测、结束后维护”的应对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极端天气对设备的影响。

  一是做好极端天气前的“预防性维护”。气象部门要发挥“先知先觉”的优势,在预判到极端天气来临前,提前对观测设备进行检查和防护。比如,在暴雨来临前,要对所有观测站的翻斗式雨量筒进行清理,确保承雨口畅通,同时检查观测场排水系统,防止积水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