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对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我市首届“我是乡村合伙人”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分析当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全市青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市县(区)、部门、高校和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更多优秀大学生扎根X、服务乡村,为我市打造“创业芜优”之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副市长X同志,各县(区)分管乡村振兴或青年工作的副、分管副县(区)长,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团、市乡村振兴局等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全市12所高等院校(含职业院校)分管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校领导及相关院系负责人,5个大赛签约项目代表,20名“青春X乡村振兴推介官”,以及30个重点乡镇(街道)(工)委。刚才,团汇报了大赛组织实施情况,市农业农村局介绍了农业产业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承接保障措施,鸠江分享了“大院小镇”校地结对共建经验,X大学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作了交流发言,四家单位的汇报既总结了成绩、也找准了方向,内容务实、思路清晰,我都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结合各自职责,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战略意义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人才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_多次强调,“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支持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_的中坚力量,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活跃的创新思维,又有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扎根基层的青春热情,推动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市破解乡村人才短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实 ……略…… 助村民销售茶叶、木耳等农产品120余万元,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自己也从“象牙塔里的学生”成长为“懂农村、爱农民的创业者”。实践证明,乡村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舞台,更能帮助他们在基层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总结工作成效,准确把握我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良好态势
自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举办大赛、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引导、高校联动、社会参与、青年主动”的良好局面。
(一)创新创业大赛成为重要载体,项目孵化成效显著
为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我市于202x年9月启动“我是乡村合伙人”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历时2个月,覆盖全市12所高校及周边城市5所高校,共征集参赛项目156个,涵盖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5大领域,其中60%的项目已在我市乡村开展试点或落地运营。大赛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方式,邀请农业专家、创业导师、投资机构代表组成评审团,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9个、优秀奖12个,并为获奖项目提供最高10万元的创业补贴。更重要的是,我们注重以赛促孵、以赛促签,在闭幕式上推动X市鸠江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与5个优秀项目签订合伙框架协议,协议总投资达1200万元,其中《土壤改良专家——有机肥赋能乡村振兴》《智慧农校——乡村人才培育平台》等项目,已在鸠江区镇、县镇建立示范基地,预计2025年可实现产值800万元以上。,大赛还吸引了3家外地投资机构关注,其中投资公司已与X区的“乡村非遗文创”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计划注入资金200万元,进一步扩大项目规模。
(二)校地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人才供给更加精准
我们深刻认识到,高校是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化校地合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一方面,推动高校与县区建立“大院小镇”结对共建机制,目前鸠江区已与X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在镇打造“乡村振兴大院”,高校定期派出专家教授和大学生团队,为当地提供技术指导、项目策划、人才培训等服务,仅202x年下半年就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8场,培训农户560余人次,帮助解决生产难题32个。另一方面,支持高校调整专业设置,X农业大学增设“乡村振兴工程”“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X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管理”等特色班,202x年共招收相关专业学生480余人,为乡村振兴定向培养人才。同时,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全市已建成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18个,202x年组织2300余名大学生开展暑期实践,其中89名大学生通过实践与当地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实践即就业、创业即落地”。
(三)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健全,服务保障持续优化
为解决大学生乡村创业的“后顾之忧”,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构建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服务保障”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在财政扶持方面,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补贴、基地建设、导师聘请等;各县(区)也配套设立专项资金,其中X县每年安排300万元、X区每年安排200万元,形成“市级统筹、县区配套”的资金保障格局。在金融支持方面,与人社局、农商行等合作推出“乡村振兴创业贷”,对大学生乡村创业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的低息贷款,财政贴息3个百分点,202x年已发放贷款120笔,金额达3800万元;同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大学生乡村创业贷款出现坏账的,按50%比例给予补偿,降低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在服务保障方面,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为每个大学生创业项目配备1名政策导师和1名技术导师,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服务;在住房保障上,将大学生乡村创业人才纳入保障性住房申请范围,X区还专门建设“青年创业公寓”,为大学生提供3年免租金住房;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就业人员同等政策,确保大学生“留得下、稳得住、能发展”。,我们还聘任20名优秀大学生为“青春X乡村振兴推介官”,通过他们的视角宣传我市乡村资源和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外地大学生来芜创业。
三、聚焦重点任务,推动我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工作走深走实
虽然我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项目与乡村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存在“水土不服”现象;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精准;部分县区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保障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等。下一步,我们要聚焦这些问题,突出重点、靶向发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突出需求导向,强化优质项目孵化培育
项目是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导向、实效导向”,推动更多项目落地见效。一是精准对接乡村需求。要建立“乡村需求清单”与“大学生项目清单”双向对接机制,由各县(区)、乡镇(街道)定期收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形成“需求清单”;由团、教育局牵头,组织高校梳理大学生创业项目,形成“项目清单”,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双向匹配,确保项目“接地气、能落地”。比如镇村有500亩闲置果园,通过需求对接,X大学的“果园生态养殖”项目成功落地,实现“果+鸡”立体种养,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建设高水平孵化平台。要整合资源建设市级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规划面积10000平方米,设置项目孵化区、技术研发区、产品展示区等功能区,为项目提供免费场地、设备支持、工商注册等“一站式”服务;支持各县(区)建设县级孵化基地,到2025年实现“市有中心、县有基地、乡有站点”的孵化体系全覆盖。同时,引入专业孵化机构运营,邀请农业专家、成功企业家、投资顾问组成导师团队,为项目提供“一对一”辅导,帮助解决技术、资金、市场等难题。三是推动项目产业化发展。对有潜力的优秀项目,要加大跟踪扶持力度,帮助对接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实现“小项目”与“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项目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打造特色品牌,比如帮助“土壤改良”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注册“皖土康”商标,提升项目竞争力;鼓励项目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2025年实现80%以上的大学生乡村创业项目接入我市“芜优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产品“出山进城”。
(二)深化校地联动,打造人才供需对接闭环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同频共振。一是优化高校专业设置。要引导高校围绕我市乡村振兴重点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增设现代农业技术、乡村规划设计、农村电商、乡村文化传承等相关专业或课程,农业大学要重点打造“乡村振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要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确保2025年全市高校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年招生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同时,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