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人民城市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关于省域副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总结我市前期人民城市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短板与挑战,系统安排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加快推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协相关领导同志,各县(市、区)或主要负责同志,市直有关单位(包括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司法局等)主要负责人,全市人民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如惠生联圩生态项目、二坝支线、X长江三桥南侧片区初中等)建设单位代表,以及市相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刚才,市住建局就全市人民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整体推进情况、市教育局就教育民生保障(含长江三桥南侧片区初中筹备)工作、X就区域城市更新与治理工作、X县住建局就县域基础设施完善工作分别作了汇报发言,大家的发言既客观总结了前期工作成效,也精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具体可行、针对性强,我都同意,希望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认真学借鉴,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人民城市建设对我市省域副中心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市正处在省域副中心建设的关键期,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省域副中心使命的扛起、关系到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关系到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硬件升级,而是贯彻决策、践行初心使命、推动城市转型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从高度、战略维度、民生角度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
(一)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是贯彻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
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 ……略……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有地方住”到“住得舒适”,从“能出行”到“出行便捷”,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些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城市建设为抓手,持续补齐民生短板、提升生活品质。从前期调研情况来看,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生态环境方面,部分长江岸线存在“脏、乱、差”现象,镇周边的滨江区域曾因建筑垃圾堆积,群众休闲活动空间不足;二是教育医疗方面,除了入学难,部分偏远乡镇的医疗资源匮乏,县镇中心卫生院仅有医护人员人,难以满足当地余名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三是公共服务方面,老旧小区改造进度有待加快,全市还有个老旧小区存在管网老化、无电梯、停车位不足等问题,涉及居民万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生态环境整治上,除了惠生联圩项目,我们还推进了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截至202x年底已完成条,水质达标率从%提升至X%,镇滨江区域通过清理建筑垃圾、建设口袋公园处,已成为群众休闲的“网红地”;在教育医疗补短板上,除了长江三桥南侧片区初中,202x年我们还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所,县镇中心卫生院新增医护人员人、添置医疗设备台,基本满足群众“小病不出镇”的需求;在老旧小区改造上,202x年完成改造个,惠及居民万户,2025年计划再改造个,同步加装电梯部、新增停车位个。这些工作的推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城市建设的变化——在去年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的受访者表示“居住环境明显改善”,X%的受访者认为“教育医疗更方便了”。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群众的需求是不断升级的,比如现在不少群众希望增加城市绿道、完善社区养老设施,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持续发力,通过人民城市建设,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聚焦重点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人民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目标,聚焦生态、交通、民生、产业、治理等关键领域,找准突破口、抓好着力点,以具体项目的落地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确保每一项任务都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
(一)坚持生态优先,打造长江百里生态湾战略支点
我市坐拥长江岸线X公里,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生态资源,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要求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们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以惠生联圩项目为核心,精心打造长江百里生态湾战略支点,让长江岸线成为群众共享的生态福祉。
一是高标准推进惠生联圩生态项目建设
惠生联圩作为X城市未来“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的生命岸线,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长江百里生态湾的整体成效。目前,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占总投资的%,生态修复区域已完成土方工程万立方米,休闲步道基础施工完成公里。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首先是严把工程质量关,成立由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牵头的质量监督小组,每周开展一次现场督查,重点检查生态修复工艺、材料环保性等,确保修复后的岸线生态功能达标,比如在植被种植上,要优先选用本地树种和水生植物,预计种植垂柳株、芦苇平方米,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加快建设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项目分为生态修复、设施建设、景观打造三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2025年3月底前完成生态修复主体工程,6月底前完成休闲步道、观景平台建设,9月底前完成景观绿化和配套设施(如公厕、指示牌)安装,确保2025年底前项目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最后是做好生态监测,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点等方式,实时监测岸线植被覆盖率、水质变化等指标,每季度发布一次监测报告,及时发现并解决生态问题,确保项目长期发挥生态效益。
二是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激发生态经济活力
生态保护不是“只投入不产出”,而是要通过农文旅融合,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民生福祉,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围绕惠生联圩及周边区域,我们要重点打造“三大业态”:第一是生态旅游业态,依托长江岸线和生态修复成果,设计“长江生态观光游”“乡村休闲体验游”两条精品线路,其中“长江生态观光游”串联惠生联圩、镇滨江口袋公园、街道湿地保护区等景点,配备观光电瓶车辆、游船艘,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万人次;“乡村休闲体验游”聚焦周边村、村的乡村风貌,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家、民宿家,推出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活动,让游客“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预计可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万元。第二是文化创意业态,挖掘长江文化、农耕文化资源,在惠生联圩周边建设“长江文化展示馆”,展示我市长江航运史、民俗文化等,同时引入文创企业家,开发以长江生态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文创文具),计划建设文创市集个,定期举办文创产品展销活动,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三是康养度假业态,利用惠生联圩周边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优势,规划建设康养基地处,配套建设康养公寓套、康复中心所,引入专业康养机构运营,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老年人_,预计2026年可接待康养人员人次,带动康养产业收入亿元。同时,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系列宣传短视频(计划制作条),举办“长江生态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等活动(每年举办X场),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来我市感受长江生态之美,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三是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边建设边破坏”,确保生态成果长期保持。要重点完善三项机制:一是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各县(市、区)为长江岸线生态保护的责任主体,将岸线保护纳入县(市、区)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实行“河长制”“林长制”全覆盖,每个河段、每个片区都明确具体责任人,定期开展巡河巡岸(每周不少于次),及时发现并制止乱倒垃圾、非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的行为,202x年以来,通过巡河巡岸已整改问题个,下一步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二是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生态保护中的跨部门问题,比如针对长江岸线非法排污问题,要开展联合行动(每季度至少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202x年已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家,罚款万元,下一步要扩大覆盖面,确保长江水质稳定达标(Ⅲ类以上);三是群众参与机制,设立“长江生态保护志愿者队伍”,计划招募志愿者人,定期组织开展垃圾清理、生态宣传等活动,同时开通“生态问题举报热线”和线上举报平台,对群众举报的生态问题,做到“接诉即办”,在小时内响应、个工作日内反馈处理结果,202x年以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