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国家关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解读《X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x—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核心内容,系统部署未来15年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与工程,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协同发力,确保各项修复工作落地见效,为我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提供坚实生态支撑,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区。参加今天会议的有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体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县(区)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建、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重点镇(街道)政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参与生态修复项目的企业代表、科研机构专家。刚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规划》的编制背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作了详细汇报,X县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X区就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X街道就城乡绿化体系建设工作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的汇报和发言既总结了前期工作的有效经验,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足,更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我都同意,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学借鉴,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我市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其保护与修复工作事关长远、事关全局。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践行_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站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_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我市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承担着维护长江生态安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 ……略…… 绿色长城”。

  一是统筹江河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分区_与岸线生态化改造。要按照长江干流、青弋江、漳河等支流的不同生态特征,实行差异化_措施,对长江干流岸线,重点推进生产岸线退出、生活岸线优化、生态岸线提升,到2025年完成公里长江干流岸线生态化改造,到2035年实现长江干流X段岸线生态化率达到%;对青弋江、漳河等支流,重点推进河道清淤、岸坡绿化、滨水景观建设,2025年前完成青弋江公里、漳河公里支流廊道建设,构建“干流引领、支流协同”的生态廊道体系。同时,要严格落实岸线分区_要求,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建设不符合生态要求的项目,确保岸线生态功能不退化。

  二是强化交通干线防护林带与城乡绿化体系衔接,提升生态斑块连通性。交通干线防护林带是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交通干线建设,同步推进防护林带建设,到2025年完成全市公里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建设,防护林带宽度不低于米,形成“路随绿走、绿伴路行”的生态景观。要加强交通干线防护林带与城市公园、乡村绿地、湿地等生态斑块的衔接,通过建设野生动物通道、生态绿道等,打破生态阻隔,增强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比如在高速公路段,要建设处野生动物通道,保障黄鼠狼、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的迁徙安全;在铁路沿线,要建设公里生态绿道,连接公园和湿地,形成连续的生态空间。

  三是严格落实禁渔政策,推进水源涵养林带建设及沿岸景观风貌提升。禁渔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关键举措,要持续加强长江干流及支流禁渔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建立“岸上管、水上巡、市场查”的全链条监管机制,确保禁渔政策落地见效。同时,要推进水源涵养林带建设,在长江干流及支流沿岸建设宽度不低于米的水源涵养林带,选用垂柳、水杉、芦苇等乡土树种,到2025年完成水源涵养林带建设万亩,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要结合沿岸城镇建设,提升景观风貌,在区长江沿岸建设处滨江公园,在县青弋江沿岸打造X公里滨水景观带,让群众既能享受生态福利,又能感受江河之美。

  (二)深化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治理,打造碧水清波宜居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治理直接关系到我市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我们要聚焦防洪减灾、水质提升、水资源节约等重点,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治理体系,让我市的水更清、河更畅、景更美。

  一是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风险较高,必须把防洪减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要实施堤防加固工程,对长江干流X段公里堤防、青弋江公里堤防、裕溪河公里堤防进行加固升级,提高堤防防洪标准,到2025年确保长江干流堤防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支流堤防防洪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以上。要推进河道清淤工程,对全市条重点河道进行清淤,清除淤泥万立方米,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要优化山洪预警系统,在县、区等山洪易发区域建设处自动雨量站、处水位监测站,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个村、每一户群众,最大限度减少山洪灾害损失。

  二是推进重点流域水质修复,确保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质达标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目标,要以长江干流及青弋江、裕溪河等重点支流为治理重点,实施水质修复工程。要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进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确保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以上,达标排放率达到X%;要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新建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座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到202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X%;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在县、区建设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示范面积万亩,带动全市农业面源污染减排X%以上。通过综合施策,确保到2025年长江干流X段及青弋江、裕溪河等重点支流水质断面全面达标,其中Ⅱ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X%。

  三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湿地生态修复,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工业领域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创建家节水型企业;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在城镇领域推广节水器具,创建个节水型小区、个节水型机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对湿地、湿地公园等重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湿地面积亩,提升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要建立湿地生态补水机制,定期向湿地补水万立方米,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稳定,让湿地成为我市“天然的污水处理厂”和“生态的调节器”。

  (三)强化森林生态屏障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南北山林生态屏障为核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构建“山地保育—平原防护—城市景观”立体化森林生态系统。

  一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扩大森林面积。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的原则,统筹山地、平原、城市、乡村等不同区域的绿化工作。在山地地区,重点推进山、山等南北山林生态屏障建设,实施人工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提升山地森林覆盖率;在平原地区,重点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在县、区等粮食主产区建设农田林网万亩,保护耕地生态环境;在城市地区,重点推进城市公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建设,新建座城市公园,新增街头绿地处,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2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到2035年达到X%;在乡村地区,重点推进“四旁”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建设乡村森林公园个,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绿化格局,到2025年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

  二是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当前,我市部分区域森林存在林分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不强等问题,比如县部分松林因病虫害导致生态功能退化,区部分人工林因树种单一导致生物多样性不足。要针对这些问题,实施林分优化改造工程,对万亩单一树种林分进行改造,选用栎类、枫香、楠木等乡土阔叶树种,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的抗逆性和生态功能。要实施退化林修复工程,对万亩退化松林、杉木林进行修复,通过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等措施,恢复森林生态功能。要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在县、区建设国家储备林万亩,培育优质用材林,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通过林分优化,到2035年我市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立方米/公顷,森林质量显著提升。

  三是加强森林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提升森林碳汇能力。要深化森林经营体系改革,建立科学的森林经营制度,推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对全市万亩商品林、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分类经营、精准管理。要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每年完成森林抚育万亩,提高森林生长量和碳汇能力,预计到2035年全市森林碳汇量达到万吨,为我市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育,建立处生物多样性监测点,对穿山甲、白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和大别山五针松、香果树等珍稀植物进行监测保护;建设处野生动物救护站,对受伤、迷途的野生动物进行救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四)优化全域国土空间布局,实现三生空间协同发展

  全域国土空间优化调整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高效协同的关键,要通过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生态空间修复等措施,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是推进农用地整理,提升耕地质量。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以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推进农用地整理。要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在县、区等粮食主产区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提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