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总结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系统分析当前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创新志愿服务载体、提升志愿服务质效,切实发挥志愿服务在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同志,相关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宣传部部长、分管副县(市、区)长,市直有关单位(包括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等)主要负责同志,市级11支志愿服务大队(应急救援、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乡村振兴等)队长及骨干代表,全市重点爱心商家(含人保财险分公司等)负责人,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区)志愿服务站负责人,以及日报、X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朋友。刚才,市文明办汇报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推进情况,X县、区分别介绍了县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区志愿服务品牌培育的经验做法,市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人保财险分公司就专业志愿服务开展和志愿者保险保障工作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实在,既总结了亮点、也找准了方向,我都同意。这些经验做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大家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学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深刻把握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转变,从“自发参与”向“体系化推进”升级,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成果,走在了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52.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8%;建成各级志愿服务阵地2160个,其中市级中心1个、县级中心15个、乡镇(街道)站186个、村(社区)点1958个;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6.8万场次,服务时长累计达1860万小时,惠及群众超300万人次,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市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民生保障的“暖心桥”、城市文明的“风景线”。
(一)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系统性突破,制度保障更加坚实
我们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根”与“魂”,在全省率先以、 ……略…… 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
(三)志愿服务载体创新取得标志性成果,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我们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载体,特别是去年7月1日上线的志愿服务积分回馈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向“双向激励”的转变,成为全省志愿服务创新的标杆。一是积分平台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平台已吸引1.23万个爱心商家入驻,涵盖商超、餐饮、医疗、文旅、零售等12个行业,推出“积分兑换商品”“积分抵扣消费”“积分换取服务”等3类28项回馈措施。比如,超市推出“10积分抵扣1元消费”政策,去年全年累计为志愿者抵扣消费金额达186万元;医院提供“500积分兑换一次基础体检”服务,已有3200余名志愿者通过积分享受该福利;景区对年度积分前1000名的志愿者实行“免门票入园”政策,带动志愿者及其家属旅游消费超500万元,实现了“志愿者得实惠、商家得效益、社会得和谐”的多赢局面。二是志愿服务活动精准高效。依托积分平台,我们建立了“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制”服务模式,确保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去年以来,通过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需求4.62万条,组织开展活动4.6万场次,其中“助老服务”1.8万场次、“助残服务”0.9万场次、“社区治理服务”1.2万场次、“应急响应服务”0.7万场次。以街道为例,该街道通过平台收集到“独居老人需要定期上门陪伴”的需求后,迅速组织20名志愿者组建“银发陪伴队”,每周上门为38名独居老人提供聊天陪伴、读报读信等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其中社区的志愿者同志(此处为规范表述,非具体人名)坚持每周为独居老人X奶奶(非具体人名)上门服务,连续12个月从未间断,被群众称为“社区暖心人”。三是激励形式更加丰富多元。除积分回馈外,我们还建立了“星级评定、典型选树、荣誉表彰”相结合的激励体系。去年全年评定五星级志愿者1280人、四星级志愿者3650人、三星级志愿者8920人;选树“全市最美志愿者”100名、“最佳志愿服务组织”5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30个;X同志(非具体人名)因长期投身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被评为“全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X区“小橘灯”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案例”。这些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去年全市新增注册志愿者8.7万人,同比增长20.3%。
(四)志愿服务品牌培育形成多层次矩阵,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我们坚持“传承老品牌、培育新品牌、打造特色品牌”的思路,着力构建“市级有标杆、县级有特色、基层有亮点”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让志愿服务“叫得响、记得住、推得开”。一是市级品牌引领示范。创设全市“冀益唐馨”志愿服务系列品牌,涵盖“冀益助老”“冀益护幼”“冀益助残”“冀益环保”等8个子品牌,通过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宣传,提升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去年以来,“冀益唐馨”系列品牌累计开展活动1.5万场次,服务群众超80万人次,其中“冀益助老”子品牌推出的“一键呼叫、上门服务”项目,为全市65岁以上独居老人配备智能呼叫设备3200台,累计接到呼叫请求4800余次,响应率100%,解决老人紧急需求(如突发疾病、居家安全等)1200余件,得到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二是老品牌焕发新活力。深入挖掘“老帮老”“小橘灯”“爱心爸妈”“寸草心爱老敬老”“关爱我的残疾人邻居”等传统志愿服务品牌的时代价值,通过整合资源、拓展服务内容,让老品牌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比如,“小橘灯”品牌从最初的“为留守儿童送书籍”,拓展为“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亲情陪伴、困境帮扶”四位一体服务,去年组织“爱心爸妈”志愿者与860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周末课堂”“夏令营”等活动280余场次,帮助230名留守儿童解决学业困难,18名心理压力较大的儿童通过心理疏导恢复积极心态;“关爱我的残疾人邻居”品牌联合市残联、市人社局,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就业帮扶”服务,去年培训残疾人420余人次,帮助210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或稳定就业,其中县的同志(非具体人名)通过培训掌握了电商直播技能,每月收入超3000元,实现了“从依赖帮扶到自主创收”的转变。三是县域品牌各具特色。各县(市、区)结合地域特点和群众需求,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县依托农业大县优势,打造“乡村振兴志愿行”品牌,组织农业技术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去年全年开展技术培训680余场次,帮助农户解决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等问题3200余个,带动镇、X镇等乡镇发展特色种植面积1.2万亩,农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区立足城区商贸密集特点,推出“商圈志愿红”品牌,组织商场店员、个体户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文明劝导、便民服务、应急救助”等活动,去年累计服务商圈游客和居民超50万人次,其中商圈志愿服务站获评“全省优秀志愿服务站点”。
(五)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构建全方位格局,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我们坚持“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从资金、保险、阵地、培训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一是资金保障多元有力。建立“上级争取+投入+社会捐赠”的资金筹措模式,去年全年争取省级志愿服务专项经费52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380万元,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捐赠460万元,累计筹措资金1360万元,重点用于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志愿者培训、活动开展等。比如,用280万元在X县、区等6个县(市、区)新建标准化志愿服务中心,配备办公设备、活动场地、物资储备室等;用150万元开展全市志愿者骨干培训,累计培训2.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保险覆盖全省领先。与人保财险分公司合作,为全市所有注册志愿者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了“志愿服务期间保险全覆盖”,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做到这一点的地市。保险方案明确,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因意外导致身故、伤残的,最高赔付50万元;因意外产生的医疗费用,最高报销10万元。去年以来,全市累计有7名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发生意外(如摔倒、划伤等),均通过保险及时获得赔付,赔付金额共计18.6万元。其中,镇志愿者同志(非具体人名)在参与防汛巡查时不慎滑倒导致腿部骨折,保险公司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赔付金额4.2万元,切实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三是阵地建设全域推进。按照“有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保障”的“五有”标准,推进各级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志愿服务中心1个(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服务大厅、培训室、活动室、物资储备库等功能区),县级中心15个(平均面积800平方米),乡镇(街道)站186个(平均面积300平方米),村(社区)点1958个(平均面积50平方米),形成了“15分钟志愿服务圈”。X区还创新“阵地+功能”模式,在社区志愿服务点增设“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快递员、环卫工人等)提供饮水、休息、充电等服务,去年全年服务户外劳动者超12万人次,实现了“志愿服务阵地”与“便民服务站点”的融合发展。四是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市级示范培训、县级骨干培训、基层日常培训”三级培训体系,编写《志愿服务基础知识手册》《专业志愿服务操作指南》等培训教材12种,组建由专家学者、资深志愿者、行业骨干组成的培训讲师团(共56人)。去年全年开展市级示范培训12场次、县级骨干培训68场次、基层日常培训320场次,培训内容涵盖志愿服务理念、服务技能、应急处置、沟通技巧等,其中针对应急救援、医疗援助等专业队伍的培训占比达40%,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比如,为市级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开展“心肺复苏、绳索救援、水上救援”等专业培训8场次,参训队员全部通过考核,具备了独立开展中轻度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供需匹配精准度有待提升,部分地区和领域存在“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比如农村地区“助农服务”针对性不强,城区“社区治理服务”覆盖不均衡;二是专业志愿服务力量不足,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法律咨询、应急救援等领域,具备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占比仅为16.8%,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三是激励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