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人社系统跨域引才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我市跨域引才工作成效,分析当前人才供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_津冀及省内重点院校招才引智的具体任务,为全市“7+20+N”产业布局筑牢人才根基、注入青春动能。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人社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科室及下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人社局主要负责人、分管人才工作的副局长,全市“7+20+N”产业体系内50家重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刚才,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X县人社局、冀中药业分别作了汇报发言,三家单位既总结了“走出去”引才的实践经验,也点出了服务衔接、政策落地中的短板不足,提出的“定制化招聘”“直播带岗+线下双选”等举措务实可行,我都完全同意,各地各部门、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逐条梳理、逐项落实,确保把发言中的好思路、好做法转化为引才留才的实际成效。下面,结合全市人才工作大局和人社系统职责,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跨域引才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跨域引才是破解我市重点产业人才短缺、推动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能级跃升的关键期,“7+20+N”产业体系涵盖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必须从高度、全局角度看待跨域引才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深刻把握和省人才工作部署,认清跨域引才的必然性
_在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的若干措施》中,专门提出“支持各设区市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开展跨区域招聘活动”。从政策导向来看,跨域引才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我市实际来看,截至202x年底,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及正高级职称)仅万人,占比不 ……略…… 会均同步开展线上直播带岗,邀请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走进直播间,详细解读岗位要求、薪酬福利(如冀中药业提供的研发岗位月薪达元-元,还享受年度体检、住房补贴等福利)和我市人才政策(如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安家补贴万元、硕士研究生万元),累计吸引线上观看人数超万人次,线上达成意向人,为不方便到现场的学生提供了便捷渠道。同时,市人社局在招聘现场设立“政策咨询台”,安排专人解读我市人才公寓申请、社保办理、档案托管等政策,累计解答学生疑问余人次,发放政策宣传册余份。三是服务链条逐步延伸。我们建立了“企业需求调研—定制招聘方案—跟踪服务对接”的工作流程,前期深入县、区等个县(市、区)的家企业开展需求调研,形成《全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清单》,明确了个急需紧缺岗位的专业要求、学历层次和数量;在招聘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方案定制服务,如针对新能源企业的储能技术人才需求,专门对接大学能源学院,组织专场宣讲会;招聘结束后,安排专人跟踪意向毕业生,协助企业办理签约手续,目前已有名意向毕业生完成签约,X名毕业生进入实阶段。
二是当前跨域引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县(市、区)主动性不足。有的县(市、区)人社部门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跨域引才是市级层面的事,本地只需“配合参与”,缺乏主动对接高校、组织企业的意识。比如,在4月份赴北京高校的招聘活动中,区仅组织2家企业参与,且未提前与高校沟通企业需求,导致招聘岗位与学生专业匹配度不足%,最终仅达成意向人,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县);县甚至未组织企业参与,错失了对接北京高校人才的机会。二是企业引才精准性有待提升。部分企业存在岗位描述模糊、薪酬竞争力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据我们对名参会学生的调研,有%的学生反映“企业岗位信息过于笼统,不清楚具体工作内容”,如某机械企业仅标注“技术岗位”,未说明是机械设计、工艺改进还是设备维护;有%的学生认为“部分企业薪资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某新材料企业给出的研发岗位月薪为元,而周边城市同类岗位月薪普遍在元-元;有%的学生担心“企业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个人发展空间有限”,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才吸引力。三是“留才”服务存在短板。在人才引进后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比如,有名已签约的外地毕业生反映,申请人才公寓时流程繁琐,需要提交类材料,且等待时间超过个工作日;有名毕业生表示,在办理社保转移时,由于市、县两级部门衔接不畅,导致社保断缴个月;还有名毕业生的子女面临入学问题,虽有“人才子女优先入学”政策,但由于未及时与教育部门对接,入学手续迟迟未能办理。这些“后半篇文章”没做好,容易造成人才“引得来、留不住”。
三是当前跨域引才工作面临的有利形势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推进跨域引才工作有三大有利条件。一是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人才跨区域流动的障碍不断破除,如京津冀三地已实现社保转移接续“一网通办”、职业资格互认等;省级层面,、将“跨区域引才”纳入年度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给予经费补贴和政策指导,今年已为我市拨付跨域引才专项经费万元;市级层面,、即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跨域引才工作的若干措施》,从经费保障、政策优化、服务提升等方面提出条具体举措,为工作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高校合作意愿不断增强。随着我市“7+20+N”产业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愿意与我们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有北京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所高校与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订了“校地人才合作协议”,明确将我市作为毕业生就业实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来保参观考察、实实践;大学、工业大学等高校还计划与我市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为跨域引才搭建了稳定平台。三是企业参与热情明显提升。经过前期宣传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跨域引才的重要性,主动提出参与需求。今年下半年,已有家企业提前报名参加_津冀高校的招聘活动,其中家企业还表示愿意承担部分招聘经费(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计划投入X万元用于企业宣传和学生交通补贴),形成了“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关键环节,全力推动下一阶段跨域引才工作提质增效
下一阶段,全市人社系统要围绕“精准对接、优化服务、强化留用”的目标,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确保跨域引才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一是深化人才需求调研,建立“三张清单”动态机制
精准的需求调研是做好跨域引才的前提。我们要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提升调研精度,建立“企业需求清单、高校资源清单、人才政策清单”三张清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首先,做细“企业需求清单”。要将调研对象从规模以上企业延伸至中小微企业和重点项目,分产业、分领域开展调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调研区、市的家企业,聚焦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岗位;生物医药产业重点调研县、区的家企业,聚焦制剂研发、质量检测等岗位;新能源产业重点调研市、县的家企业,聚焦储能技术、电力系统等岗位。调研频率从每季度1次调整为每月1次,确保需求信息实时更新;调研内容要细化到“专业名称、学历要求、技能证书、薪酬范围、岗位职责、发展通道”等要素,避免模糊表述。比如,针对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岗位,要明确是“材料研发”还是“机械研发”,是否需要“专利申请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确保岗位信息精准对接学生专业背景。,做全“高校资源清单”。要对京津冀及省内高校进行全面梳理,按“产业领域—高校名称—院系设置—专业方向—毕业生规模”建立台账。比如,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梳理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药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针对新能源产业,重点梳理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同时,要与高校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季度与所重点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对接,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求职偏好等信息,为制定招聘方案提供依据。最后,做优“人才政策清单”。要将我市现有的人才政策(如安家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进行梳理整合,形成通俗易懂的“政策清单”,明确申请条件、办理流程、责任部门和办结时限。比如,安家补贴要明确“本科万元、硕士万元、博士万元”的标准,以及“向县人社局提交申请—市级审核—财政拨付”的流程,办结时限压缩至个工作日内;人才公寓要明确“申请条件(本科及以上学历、在保无房)、房源位置(区小区、县园区)、租金标准(每月元)”等信息,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要根据调研情况动态调整政策,比如针对学生反映的“薪资竞争力不足”问题,可探索设立“企业引才补贴”,对企业引进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按每人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提升企业薪酬竞争力。
二是创新招聘方式方法,提升引才精准度和实效性
要改变“撒网式”招聘的传统模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融合,创新开展“定制化、专业化、常态化”招聘活动。第一,开展分批次、分领域的“定制化招聘”。今年下半年,计划组织4批次专项招聘活动:第一批(7月)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赴北京、天津的所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工业大学),组织家企业参与,重点招聘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人才名;第二批(8月)聚焦生物医药产业,赴石家庄、济南的所高校(如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组织家企业参与,重点招聘制剂研发、药品检测等人才名;第三批(9月)聚焦新能源产业,赴西安、武汉的所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