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全市防汛备汛暨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在全市防汛备汛暨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防汛备汛暨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防汛备汛暨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全面分析当前我市防汛备汛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系统总结近年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防汛备汛和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全市安全度汛无事故,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分管负责同志,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防汛、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市应急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广体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等23个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全市12个重点乡镇(街道)政主要负责人。刚才,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汇报了全市防汛备汛工作进展及隐患排查情况,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广体局分别汇报了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X县、X区、X镇还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的汇报和发言既客观总结了成绩,也精准指出了问题,提出的措施具体可行,我都同意,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做好防汛备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防汛备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必须扛起的责任和民生责任。近年来,我市始终把防汛备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累计投入资金亿元用于水利工程修缮、应急物资储备和监测体系建设,成功应对了202x年流域特大洪水、202x年X区强降雨内涝等多起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防汛备汛工作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必须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筑牢安全防线。

  (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市防汛备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气象水文条件来看,我市地处流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汛期(6-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5%以上,且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据市气象局2025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今年我市主汛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1-2成,可能出现3-4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单点暴雨强度可能突破历史极值;同时,台风影响次数预计达2-3次,较常年偏多,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大风等灾害极易引发流域性洪水、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回顾近5年数据,202x年流域发生流域性洪水,导致县镇、区街道等8个乡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万亩,直接经济损失X亿元;202x年汛期,市中心城区路段、X小区因短时强降雨出现严重内涝,积水深度达1.2米,X辆汽车被淹 ……略…… 能立即整改的隐患,要立行立改,确保在主汛期前全部完成;对短期内难以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制定专项应急预案,落实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应急处置等措施,坚决防止隐患演变成灾害。截至目前,全市已排查出防汛隐患处,其中重大隐患处,已完成整改处,剩余处要在6月25日前全部整改到位。例如,县水库坝体渗漏问题,要由县水利局牵头,镇配合,聘请省级专业机构制定修复方案,投入资金万元,在6月20日前完成坝体灌浆处理;区河堤防淤积问题,要组织机械台、人员名,在6月25日前完成X公里堤防清淤疏浚,确保溢洪能力达标。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应急预案是应对洪涝灾害的“作战方案”,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确保关键时刻能用、管用、好用。一是修订完善各级预案。要根据近年来我市防汛工作实际、极端天气变化情况以及水利工程现状,修订完善市级防汛应急预案和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专项应急预案,重点细化预警响应、人员转移、抢险救援、物资调配等环节的内容,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市、县、乡、村四级预案衔接,确保应急响应时指令清晰、行动迅速、协同高效。二是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防汛应急中的职责分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监测预警信息,协调解决应急处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降雨、台风等气象预警信息,水利部门要加强江河水库水位监测和调度,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住建部门要负责城市内涝防治,交通部门要保障抢险救援道路畅通,形成“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应急演练。要按照“实战化、常态化”的要求,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市级至少开展1次综合应急演练,各县(市、区)至少开展1次县级综合演练和2次专项演练(如水库抢险、人员转移、城市内涝处置),各乡镇(街道)至少开展1次基层应急演练,确保覆盖所有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演练要注重实效,模拟真实灾害场景,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队伍的实战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演练中存在的问题。2025年主汛期前,全市要完成各级应急预案修订份,组织各类防汛演练场次,参与人数不少于X万人次。

  (三)构建“人防+技防+物防”体系,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应急保障能力是应对洪涝灾害的关键,要坚持“人防”为核心、“技防”为支撑、“物防”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的防汛应急保障体系。一是强化“人防”队伍建设。要加强防汛应急队伍建设,市级组建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水上救援、堤防加固、地质灾害救援等专业队伍),配备专业装备和物资,定期开展训练,提升专业救援能力;各县(市、区)要组建支县级应急队伍,各乡镇(街道)要组建支基层应急队伍,吸收员干部、退役军人、村民代表等加入,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同时,要建立应急队伍调度机制,明确队伍调动程序和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援力量能够快速集结、高效处置。二是提升“技防”监测水平。要推进防汛信息化建设,在全市座中小型水库、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条主要河道安装视频监控、水位雨量监测、位移监测等设备,实现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建立市级防汛指挥调度平台,整合气象、水利、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精准调度,提升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管理,定期进行检修和校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监测盲区。2025年,要实现全市中小型水库、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设备全覆盖,市级防汛指挥调度平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三是夯实“物防”物资基础。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原则,足额储备防汛物资。市级要储备编织袋万条、铁锹万把、救生衣万件、冲锋舟艘、抽水泵台、应急照明设备套等物资;各县(市、区)要根据辖区面积、人口数量和防汛需求,足额储备相应物资,其中编织袋、救生衣等基础物资储备量要满足辖区最大可能灾害处置需求。要建立物资轮换和补充机制,对超过使用年限的物资及时更换,对消耗的物资及时补充,确保物资完好有效。同时,要优化物资储备布局,在重点乡镇(街道)、灾害易发区域设立物资储备点,缩短物资调运时间,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四)严格值班值守和督查巡查,确保防汛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值班值守和督查巡查是推动防汛备汛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必须严格执行、毫不松懈。一是严格执行值班制度。要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各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乡镇(街道)要安排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值班,确保通讯畅通、信息及时报送。值班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值班记录,及时接收和传达上级指令,上报辖区内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坚决杜绝脱岗、漏岗现象。二是加强督查巡查。市级成立X个防汛督查组,由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带队,定期对各县(市、区)防汛备汛工作进行督查,重点检查隐患整改、预案修订、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值班值守等情况;各县(市、区)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重点部位开展常态化巡查,特别是在强降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期间,要加密巡查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险情。对督查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场反馈,限期整改,并跟踪问效,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三是规范信息报送。要严格按照“首报及时、续报准确、终报完整”的要求,报送防汛工作信息,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发生洪涝灾害时,各地要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初步情况,3小时内上报详细情况,后续根据灾情发展及时续报;要加强信息审核把关,确保报送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为上级决策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三、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立足各地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仍存在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短、农文旅融合不深等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客观总结我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从发展成效来看,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x年底,全市共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主体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发展特色种植基地万亩(包括茶叶万亩、水果万亩、中药材万亩、花卉万亩),特色养殖规模达万头(只)(包括生猪万头、家禽万只、特色水产万吨),形成了以县茶叶、区水果、镇中药材、街道花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202x年,全市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达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较202x年增长%,年均增长%。二是农民增收成效显著。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202x年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户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X%,户均年增收元,其中县茶叶产业带动户农户,户均年增收元,镇中药材产业带动户农户,户均年增收元。部分乡镇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如镇依托中药材产业,建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带动全镇X%的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特色产业的比重达50%以上。三是农文旅融合初见成效。全市已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个(如镇)、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个,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条,202x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亿元,较202x年分别增长X%和X%。其中,镇依托“绿心”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引进湖南绿加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家,打造了生态果园、民宿集群等特色项目,202x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带动当地名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元,成为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从存在的不足来看,一是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县(市、区)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时,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风,导致产业同质化严重。据统计,全市个乡镇中,有个乡镇将水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有个乡镇将茶叶种植作为主导产业,部分区域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例如,202x年县镇、镇同时扩大柑橘种植面积,导致当年柑橘产量较往年增加%,而市场需求有限,出现滞销情况,柑橘价格较往年下跌30%,部分果农损失严重,仅镇果农直接经济损失就达X万元。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我市乡村特色产业大多集中在种植、养殖等初级加工环节,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202x年,全市乡村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率仅为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例如,X县茶叶产业主要以生产散装茶、初级包装茶为主,深加工的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产品占比不足10%,产品附加值仅为精深加工产品的1/3-1/2;区水果产业主要以鲜果销售为主,果汁、果酱、果干等深加工产品产量较少,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也难以抵御鲜果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三是农文旅融合深度不够。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和特色,大多以“吃农家饭、摘农家果、住农家院”为主,体验性、参与性项目较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意愿低。202x年,我市乡村旅游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仅为1.5天,人均消费仅为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村乡村旅游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