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根据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我紧扣“省环保督察通报典型问题整改”主题,结合分管领域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学领会_生态文明思想、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与分管部门负责同志谈心谈话等方式,全面查摆问题、深刻剖析根源,进一步明确了整改方向。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请各位同志批评指正。
一、深学细悟强担当,以更高站位锚定整改方向
省环保督察通报的问题,是对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体检”和“精准把脉”。作为分管生态环境保护的副县长,我坚持把学贯彻_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县委理论学中心组专题研讨、常务会议领学、基层调研现场讲学等形式,系统重温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重要论述,结合督察通报的XX化工园区废气超标、XX河断面水质波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闲置等3类7个典型问题,逐条对照反思,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具体 ……略…… ,对部分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村庄,未充分论证“户用化粪池+人工湿地”等低成本方案的可行性,反而盲目推广集中式处理设施,导致个别村因管网铺设成本过高、群众抵触情绪大,设施建成后闲置率达23%。这反映出我在工作中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思维,对基层实际情况的调研不够深入,对群众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
(三)在“长效监管”上,存在“重整改、轻巩固”短板
督察通报的问题中,有2个是“屡改屡犯”的“旧账”——如XX企业锅炉烟气超标问题,早在202x年环保督查时就已被指出,但后续跟踪检查时仅满足于“当时达标”,未建立“日常巡查+在线监控+群众举报”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导致企业心存侥幸、违规。这警示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必须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上下更大功夫。
(四)在“协同联动”上,存在“各自为战”现象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多部门职责,但我在统筹协调时,更多依赖“发文件、开会议”,对跨领域问题的联合、信息共享机制落实不够。例如,在XX河总磷超标整改中,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面源污染治理、住建部门负责管网建设、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水质监测,但由于数据共享不及时、联合频次不足,导致“农业退水监管盲区”“管网错接漏接”等问题未能同步解决,影响了整改进度。这说明我在推动部门协同时,缺乏“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统筹方法还需优化。
三、靶向发力抓整改,以更严标准推动问题清零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坐不住”的使命感,牵头制定“1+3+N”整改方案(1个总体方案、3个专项攻坚行动、N个具体问题整改清单),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
(一)以“责任清单”为抓手,拧紧整改“责任链”
严格落实“政同责、一岗双责”,牵头制定《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责任分工表》,明确每个问题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红色为逾期未改、黄色为进度滞后、绿色为达标完成)。对XX化工园区废气治理、XX河水质提升等5个重点问题,由我直接包联,每周至少1次现场督导;对农村生活污水设施闲置等3个问题,由县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一把手”牵头,实行“一案双查”(查问题整改、查干部),确保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二)以“精准滴灌”为导向,下好整改“先手棋”
坚持“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针对工业污染问题,开展“环保绩效分级提升行动”,对全县12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改造,9月底前完成XX化工园区RTO焚烧装置升级,10月底前实现园区废气在线监控全覆盖、数据实时公开;
针对水环境问题,启动“XX河清淤截污工程”,9月15日前完成县城老城区3处雨污混接点改造,10月底前关闭沿岸2公里内5家规模化养殖场,同步推广“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针对固废治理问题,9月10日前完成XX固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升级,建立“企业预处理+专业公司处置+部门全程监管”模式,每月公示处理台账,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设施闲置问题,对全县8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开展“回头看”,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对人口集中的村,完善运维机制(由乡镇环卫所统一管理,县财政按人均20元/月拨付运维经费);对人口分散的村,推广“户用化粪池+资源化利用”模式(与种植大户签订协议,将沼液用于农田施肥),11月底前闲置设施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三)以“制度创新”为关键,扎紧整改“铁笼子”
坚持“破立并举”,从3个方面完善长效机制:
健全“智慧监管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