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县人大代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

县人大代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目录/提纲:……

县人大代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聚焦产业提质,激活乡村发展“源动力”

  (一)突出特色化布局,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二)深化链条化延伸,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三)推进品牌化营销,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二、聚焦人才聚能,培育乡村建设“主力军”

  (一)拓宽引才渠道,破解“引不进”难题​​

  (二)强化育才机制,解决“育不精”问题​​

  (三)优化留才环境,破除“留不住”困境​​

  三、聚焦生态增绿,绘就乡村宜居“新画卷”

  (一)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面子”​​

  (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厚植乡村“里子”​​

  (三)推动“生态+”融合发展,放大乡村“价值”​​

  四、聚焦文化铸魂,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建强文化阵地,激活“神经末梢”​​

  (二)传承优秀文化,留住“乡音乡愁”​​

  (三)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五、聚焦组织强基,筑牢乡村治理“主心骨”

  (一)选优配强头雁,提升“引领力”​​

  (二)建强员队伍,增强“服务力”​​

  (三)推进“四治融合”,提升“治理力”​R……

  县代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全面掌握我县乡村振兴推进情况,202x年3月至8月,县会组成由分管副主任牵头、农业农村局等12个部门参与的联合调研组,通过“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全县15个乡镇(街道)42个行政村,召开座谈会37场,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实地查看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场所等89处,收集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213条。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整理如下,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一、聚焦产业提质,激活乡村发展“源动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调研发现,当前我县乡村产业存在“三多三少”问题:传统种养产业多、特色优势产业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分散经营多、集约发展少。具体表现为:全县12个农业主导产业中,茶叶、油茶、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规模占比仅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35%,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邻县少2/3。

  

  ​​(一)突出特色化布局,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建议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制定《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5-2027)》,明确南部山区重

  ……略…… 

  录1200人),定期举办“家乡行”活动,对返乡创业的乡贤给予土地流转、贷款贴息、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支持。2025年重点吸引50名以上在外企业家、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办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同时,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乡村振兴订单班”,每年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等专业人才100名,毕业后优先安排到村任职或到农业企业就业。

  

  ​​(二)强化育才机制,解决“育不精”问题​​

  

  依托县农广校、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构建“理论教学+田间实训+导师结对”培养体系。2025年开展“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评选活动,评选100名县级乡村人才,每人给予5000元奖励并纳入县级专家库。针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_,开设“田间课堂”(全年不少于50场),邀请省农科院、安农大专家现场指导,重点培训茶叶种植、生态养殖、电商运营等实用技术。

  

  ​​(三)优化留才环境,破除“留不住”困境​​

  

  制定《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实施细则》,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例如,为下乡创业人才提供免费周转房(期限3年),其子女可在县城公办学校优先入学;县乡卫生院为乡村人才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同时,探索“乡创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单位选派20名优秀干部到重点村担任特派员,协助解决项目落地、矛盾协调等问题,让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三、聚焦生态增绿,绘就乡村宜居“新画卷”

  生态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调研发现,部分村庄存在“重建设轻保护”现象:河道淤泥堆积、垃圾分类执行不到位、传统村落风貌破坏等问题仍较突出。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仅58%,秸秆综合利用率不足70%。

  

  ​​(一)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面子”​​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25年重点推进3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县级精品村建设。针对垃圾处理,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在每个行政村增设可腐烂垃圾沤肥池(每村不少于2个),配备垃圾分类督导员(每100户1名)。针对污水治理,对人口密集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散村庄推广人工湿地、三格式化粪池等生态处理技术,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70%以上。

  

  ​​(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厚植乡村“里子”​​

  

  划定乡村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水源地、公益林、古树名木实行最严格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2025年在南部山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在中部丘陵区实施退耕还林(新增造林5000亩)。同时,推广“生态积分”制度,将垃圾分类、植树造林、保护古树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可在“生态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激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

  

  ​​(三)推动“生态+”融合发展,放大乡村“价值”​​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在XX镇试点“森林碳汇”项目,通过植树造林、森林抚育增加碳汇量,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获取收益;在XX乡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带”,串联茶园、竹海、古村落等资源,开发徒步、研学、民宿等业态,2025年力争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5%以上。

  

  四、聚焦文化铸魂,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但调研发现,部分村庄存在“文化阵地闲置、传统俗流失、不良风气抬头”等问题:全县30%的村文化广场被挪作他用,传统戏曲、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10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在部分乡镇仍较普遍。

  

  ​​(一)建强文化阵地,激活“神经末梢”​​

  

  按照“一场(文化广场)、一室(文化活动室)、一栏(宣传橱窗)、一队(文艺队伍)”标准,2025年完成剩余20个行政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同时,盘活闲置校舍、老村部等资源,打造“乡村文化驿站”(计划建设15个),为群众提供阅读、观影、非遗展示等服务。

  

  ​​(二)传承优秀文化,留住“乡音乡愁”​​

  

  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组织人员全面普查县域内的古村落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