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始终以数字赋能为擎,激活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
一是规模效应持续放大,电商成为增收“新引擎”
二是服务体系加速完善,电商触达实现“零距离”
三是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电商发展注入“文化魂”
四是主体培育成效显著,电商队伍壮大“生力军”
二、始终以破题解难为钥,找准电商发展突破口
一是产业基础与电商需求不相适应
二是主体能力与市场变化不相适应
三是服务体系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四是要素保障与长远发展不相适应
三、始终以质效跃升为向,推动电商赋能再深化
(一)实施“产业提质”工程,推动农产品从“卖原料”向“卖精品”转变
一是抓标准强品控
二是抓品牌树形象
三是抓融合促增值
(二)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电商从业者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一是育强“头雁”
二是激活“新农人”
三是引进“高手”
(三)实施“服务提效”工程,推动电商生态从“基础覆盖”向“精准赋能”转变
一是完善硬件设施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
(四)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动销售渠道从“单一平台”向“多元矩阵”转变
一是深耕主流平台
二是拓展新兴渠道
三是强化内容营销
(五)实施“保障提级”工程,推动电商发展从“政策驱动”向“机制保障”转变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二是强化政策落实
三是强化督导考核
……
在全县乡村振兴电商赋能专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乡村振兴电商赋能专题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的关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2025年一号文件“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要求,紧扣“三个一号工程”和“乡村振兴深化年”行动,总结前期实践、剖析短板弱项、部署重点任务,以电商赋能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注入强劲“数字动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始终以数字赋能为擎,激活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数商兴农”战略,把农村电商作为破解农产品“出村难”、农民增收慢的关键抓手,坚持“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培育、品牌赋能”思路,推动电商与农业、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网点”的三级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小屏幕撬动大产业、小键盘连接大市场”的特色路径。
一是规模效应持续放大,电商成为增收“新引擎”。 坚持把扩大规模作为基础工程,通过“政策奖补+平台对接+主体培育”,推动农村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5%以上。今年1-8月,全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7亿元,同
……略……
直播间,单场最高观看量超50万,带动周边5个村的蔬菜、水果全部“触网”,他说:“以前觉得农村没机会,现在发现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就是新农活。”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部门协同发力的结果,更是广大基层干部、电商从业者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始终以破题解难为钥,找准电商发展突破口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全县农村电商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对照乡村振兴深化年要求和群众期待,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结合近期调研和部门反馈,主要存在“四个不相适应”:
一是产业基础与电商需求不相适应。 部分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有产品无标准、有品牌无溢价”问题突出。比如,全县种植的猕猴桃品种混杂,糖度、大小差异大,虽有20多个合作社,但能稳定供应电商平台的企业仅5家;部分手工艺品仍停留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电商平台对“供货稳定、品控严格”的要求。
二是主体能力与市场变化不相适应。 部分电商经营主体“重流量轻运营”,对数据分析、用户画像、供应链管理等核心技能掌握不足。调研发现,全县43%的电商店铺复购率低于20%,38%的主播直播时长超6小时但转化率不足5%;还有一些主体过度依赖平台流量,缺乏私域流量运营能力,一旦平台规则调整,销量就大幅下滑。
三是服务体系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虽然县乡村三级服务站点基本覆盖,但部分站点功能单一,仅能提供快递代收代发,缺乏产品质检、摄影美工、金融对接等增值服务;冷链物流设施仍有缺口,鲜活农产品损耗率高达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数字技术应用不均衡,大型合作社已实现“产供销”数字化管理,但60%的小农户仍依赖传统经验,对直播、社群营销等新模式接受度低。
四是要素保障与长远发展不相适应。 资金方面,虽然县里设立了电商专项扶持资金,但额度偏小(今年仅500万元),且申报门槛较高,中小主体难以受益;人才方面,既懂农业又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全县电商专业运营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8%,特别是直播策划、数据分析等高端人才缺口达30%;政策方面,部分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比如“电商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知晓率不足50%,部分企业因手续不全未能及时享受优惠。
这些问题,既是“痛点”也是“堵点”,更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用力、精准施策,逐一破解。
三、始终以质效跃升为向,推动电商赋能再深化
当前,我县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期,也是农村电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跨越的窗口期。全县上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重点抓好“五大工程”,推动农村电商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施“产业提质”工程,推动农产品从“卖原料”向“卖精品”转变
产业是电商发展的根基。要坚持“电商反哺产业”,以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一是抓标准强品控。 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9月底前完成“XX高山菌菇”“XX古法红薯粉”等5个重点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制定,明确种植、加工、包装、储存各环节规范;10月启动“电商优质供应商”认证,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授予“电商优选”标识,优先推荐入驻天猫、京东等平台。
二是抓品牌树形象。 设立“XX乡土品牌”专项基金(今年安排200万元),重点培育3-5个区域公共品牌;联合文旅部门开展“乡村好物”评选活动,11月举办首届“XX乡村品牌节”,通过直播带货、线下展销、短视频推广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企业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对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的主体给予5万元奖励。
三是抓融合促增值。 推动“电商+文旅”深度融合,支持XX镇、XX乡等旅游重点村开发“电商+民宿体验”“电商+农耕研学”项目,比如在XX村打造“竹编体验+线上销售”基地,游客可现场学编织、定制产品,订单通过直播同步发售;探索“厨房+冷链配送”模式,支持XX食品公司在县城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将分散的农产品统一收购、加工、包装,提升附加值。
(二)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电商从业者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电商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要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一支懂农业、会电商、善经营的复合型队伍。
一是育强“头雁”。 实施“电商龙头企业培育计划”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