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以产业提质为引擎,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一是抓特色、强基础,让优势产业“立得住”
二是延链条、促融合,让产业形态“活起来”
三是联利益、带农户,让增收渠道“宽起来”
二、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绘就美丽乡村崭新画卷
一是聚焦“三大革命”,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
二是推进“微改造、精提升”,打造特色风貌“升级版”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
三、以乡风文明为内核,厚植乡村文化精神底蕴
一是建强文化阵地,让文明实践“有平台”
二是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文脉“不断线”
三是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接地气”
四、以治理有效为基础,筑牢乡村善治坚固屏障
一是强化引领,让基层组织“强起来”
二是创新治理模式,让治理方式“活起来”
三是推进法治乡村,让治理环境“优起来”
五、以生活富裕为目标,迈向共同富裕美好愿景
一是拓宽增收渠道,让钱袋子“鼓起来”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让幸福指数“高起来”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让公共服务“均等化”
……
在县政协常务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协商议政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县政协常务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协商议政会,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协商。首先,我代表,向各位、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对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刚才,听了XX同志通报的全县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XX代表调研组作的主题发言,以及各位的讨论发言,大家紧扣主题、直面问题、建言务实,既有宏观思路又有微观建议,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下面,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产业提质为引擎,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特优引领、全链升级”思路,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一是抓特色、强基础,让优势产业“立得住”。立足我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重点培育茶叶、高山蔬菜、生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在茶叶产业上,以“XX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新建标准化茶园20xx亩,改造低产茶园5000亩,引进智能化萎凋、烘干设备12台(套),推动茶叶加工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2.6万亩,预计全年干茶
……略……
3000元;XX养殖合作社吸纳脱贫劳动力80人,人均月工资达3500元,村集体年分红12万元。
二、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绘就美丽乡村崭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推动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态美”“人文美”升级。
一是聚焦“三大革命”,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配备垃圾桶(箱)3.2万个、垃圾转运车50辆,实现行政村垃圾收运全覆盖;完成1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管网铺设,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8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回头看”,累计改造卫生厕所3.8万户,普及率达82%,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特别在XX镇试点“垃圾积分兑换”制度,农户将垃圾分类投放可兑换生活用品,月均参与率达95%,垃圾日均清运量减少20%。
二是推进“微改造、精提升”,打造特色风貌“升级版”。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乡愁记忆”,以“绣花功夫”推进村庄微改造。今年以来,投入资金2800万元,在XX、XX等20个村实施“微改造”项目,修复古街巷3公里、传统民居120栋,拆除乱搭乱建500余处,建设“口袋公园”15个、健身步道8公里。例如,XX村依托明清古建筑群,对20栋老宅进行保护性修缮,引入非遗工坊、传统手工艺体验馆,打造“古村+非遗”特色村,吸引游客2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800元。同时,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县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000户,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重点补齐交通、水利、能源等短板。交通方面,新改建农村公路50公里,实施道路安防工程120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双车道硬化路,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率达98%;水利方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座,新建灌溉渠道1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能源方面,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变压器120台,惠及农户1.2万户;通信方面,新建5G基站30个,实现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目前,全县农村基础设施达标率从去年的85%提升至92%,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三、以乡风文明为内核,厚植乡村文化精神底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是建强文化阵地,让文明实践“有平台”。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21个、站217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依托阵地开展“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全民阅读”等活动12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15万人次。特别在XX镇打造“乡贤文化驿站”,邀请退休干部、教师、企业家等乡贤参与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累计化解邻里纠纷80余起,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今年开展送戏下乡60场、农村电影放映20xx场、图书流动服务100次,基本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
二是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文脉“不断线”。我县现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22项。今年以来,我们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活动30场次,开设“传统手工艺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300余人。例如,XX镇的“竹编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我们通过“企业+传承人+农户”模式,成立竹编合作社,开发竹编工艺品、竹编家居用品等1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带动30户脱贫户就业。同时,加强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完成“XX民歌”“XX传统榨油技艺”等5个项目的视频录制和资料整理,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
三是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接地气”。以“反对陈规陋、倡树文明新风”为主题,在全县217个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推行“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标准。例如,XX村规定红事宴席不超过10桌、每桌费用不超过500元,白事殡期不超过3天,今年以来全村红白事平均开支较往年下降40%。同时,开展“最美家庭”“孝老爱亲模范”“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县级先进典型200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XX镇“积分制”管理经验在全县推广,农户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文明劝导等活动获得积分,可兑换生活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