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在2025年市审计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

在2025年市审计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2025年市审计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专题课,共同探讨一个对我们每一位审计人而言都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新时代审计担当”。这不仅仅是一次理论学,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行动的动员。X市作为一座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和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今天的课,我想和同志们深入交流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将审计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新时代背景下,审计的担当“是什么”?在X这片热土上,我们具体要“干什么”?

  一、深刻领会“为什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审计工作的“根”与“魂”

  首先,我们必须想明白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服从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凭空而来,它是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必然结果。从秦汉的“大一统”,到唐宋的“华夷一家”,再到元明清的“多元一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在X的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每一寸都浸润着各民族共同奋斗的汗水,共同守护的信念。因此, ……略…… 共同体意识在X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审计担当体现在促进“共享”发展成果上,当好民生福祉的“守护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审计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推动惠民富民政策落地见效,确保发展的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近些年,我们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审计力度。从乡村振兴到教育医疗,从社会保障到安居工程,我们的审计人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数据反映民生。去年,我们在对X县一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审计中发现,一笔用于扶持少数民族特色种植的专项补贴资金拨付迟缓,影响了数百户农户的生产计划。我们立即出具了审计报告,并持续跟踪整改。最终,这笔资金在半个月内全部发放到位。后来我们回访时,一位维吾尔族老乡拉着审计组同志的手,激动地说:“感谢的好政策,也感谢你们,让我们心里踏实了!”这个小案例深刻地说明,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像我们X团镇的经验,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人均月增收3000至4200元;通过精准社会救助,累计发放了271.20万元的救助福利资金。我们审计就是要监督这些政策和资金的落实,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各族群众的“问题清单”真正变成“幸福清单”。当各族群众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温暖,共同分享到发展的红利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就更加坚实。

  第二,审计担当体现在促进“共建”美好家园上,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护航员”。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解决X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审计要通过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的审计监督,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比如,在对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的审计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更要关注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我局曾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机关”的称号这份荣誉时刻提醒我们,要将民族团结的视角融入业务。我们在审计中要特别关注,这些项目是否有利于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改造后的社区,有没有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创造更好的公共空间?配套的文化设施,是不是能够承载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功能?前段时间,我局在对某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跟踪审计中,不仅审查了工程造价和建设进度,还重点关注了项目对沿线多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我们提出的关于优化线路、增加沿线农产品运输站点等建议被采纳,直接带动了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这就是审计的价值所在。我们通过专业的监督,推动项目建设既算“经济账”,也算“生态账”,更算“团结账”,确保每一个重大项目都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和“致富路”。

  第三,审计担当体现在促进“共事”和谐有序上,当好社会治理的“监督者”。一个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也要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所作为。我们要关注法治建设的审计,推动各级依法行政,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大家在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下共同奋斗。我们要关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审计,破除阻碍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壁垒,让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创业者都能在X这片热土上安心投资、专心创业、顺心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资金的审计。X团镇推广“八抓八解”矛盾诉求化解机制,成功调解了158件纠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16万元。我们的审计就是要看,这些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相关的经费保障是否到位,有没有形式主义。通过审计监督,推动基层治理资源下沉,支持像“石榴子”调解室这样的创新模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审计担当体现在促进“共学共乐”深度交融上,当好精神家园的“促进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审计工作同样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独特作用。我们要依法加强对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比如,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等阵地建设资金的审计,要看这些资金是否真正用在了增强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对“送戏下乡”“全民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审计,要看这些活动是否促进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交流和情感沟通。不久前,我们在对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中,发现资金主要用于静态的展览展示,而对于传承人的培养、活态化的展演交流投入不足。我们及时提出审计建议,推动资金使用方向调整,支持了多个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人联合开设传班,共同创作融合多种民族元素的文创产品。这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正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通过审计,我们能够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更好地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