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县人大主任在包联村调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县人大主任在包联村调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目录/提纲:……

县人大主任在包联村调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夯实乡村发展“硬支撑”

  一是要深挖本土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要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三是要强化联农带农,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二、聚焦生态宜居建设,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是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

  二是要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留住乡愁记忆

  三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聚焦乡风文明培育,厚植乡村文化“软实力”

  一是要建强文化阵地,让活动有“舞台”

  二是要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有“温度”

  三是要推进移风易俗,让新风有“导向”

  四、聚焦治理有效提升,筑牢乡村善治“压舱石”

  一是要强化引领,让组织“强起来”

  二是要创新治理模式,让矛盾“少起来”

  三是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让规矩“立起来”

  五、聚焦生活富裕目标,铺就共同富裕“幸福路”

  一是要拓宽增收渠道,让收入“多起来”

  二要完善社会保障,让底线“兜起来”

  三要缩小城乡差距,让服务“优起来”

  ……

  县主任在包联村调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到XX镇XX村开展包联调研,先后走访了村头的老茶园基地、村尾的污水治理项目现场,查看了村文化礼堂的活动记录,又随机入户和12户村民拉了家常。刚才,又听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汇报、员代表的发言,还有几位老乡现场提的意见建议。总的感受是,XX村班子团结、思路清晰,干部群众干劲足,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进展、有亮点,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借这个机会,我讲几点意见,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推进。

  一、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夯实乡村发展“硬支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产业的“里子”,就没有乡村的“面子”。XX村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8%,有高山云雾茶、笋干、高山蔬菜等传统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也要看到,目前产业还停留在“种得出、卖不好”的阶段,规模效应不明显,附加值不高。

  一是要深挖本土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把“土特产”做成“金招牌”。比如,村里的“云岭白茶”虽然品质好,但因缺乏品牌包装和销售渠道,大多只能卖给贩子,每斤价格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低30%。今年,镇里已经帮咱们对接了县农业农村局的茶叶专家,下个月会来村里做品种改良指导,村“两委

  ……略…… 

  面,目前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但部分村民分类意识不强,垃圾混装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在每家每户门口设置“可腐烂垃圾”“不可腐烂垃圾”两个小桶,由员包户监督,每月评选“最清洁户”,给予洗衣粉、肥皂等奖励。污水革命方面,村里的污水处理设施去年建成,但雨季时管网容易堵塞,要联系县水利局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同时在河道两岸增设生态护坡,防止垃圾流入河道。

  二是要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留住乡愁记忆。美丽乡村不是“千村一面”,而是要“各美其美”。XX村有几处老房子,青瓦白墙,很有历史感,但长期闲置,成了危房。可以考虑把这些老房子改造成“村史馆”“乡贤馆”,展示村里的老物件、老照片,讲述祖辈们垦荒、修渠的故事,让年轻人记住乡愁。另外,村里的主干道两边绿化比较单一,可以在路边种一些本地野花(比如映山红、紫藤),在村口的小广场增设健身器材和休息长椅,让村民茶余饭后有个散步的好去处。

  三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是生态宜居的“硬条件”。目前,村里的主干道已经全部硬化,但部分支路还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坑洼难行,村民反映强烈。今年,县交通局已经把XX村的支路硬化纳入年度计划,预计11月开工,村“两委”要做好前期协调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另外,村卫生室目前只有1名村医,药品种类不全,要争取县卫健委的支持,增加常用药品储备,每周邀请县医院的医生来坐诊,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三、聚焦乡风文明培育,厚植乡村文化“软实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关系着村民的精神风貌和村庄的和谐稳定。XX村历史悠久,有舞龙灯、唱山歌等传统俗,但近年来受外出务工影响,一些俗逐渐淡化,封建迷信、厚葬薄养等现象有所抬头。

  一是要建强文化阵地,让活动有“舞台”。村文化礼堂是村民的精神家园,但目前利用率不高,很多活动室堆满了杂物。村“两委”要立即清理,按照“一场(文化广场)、两堂(文化礼堂、道德讲堂)、三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村史陈列室)”的标准进行功能分区,制定详细的使用计划:每周一、三、五开放图书阅览室,每月10号举办“乡村影院”放红色电影,每季度开展一次“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让文化礼堂“活起来”。

  二是要传承非遗文化,让传统有“温度”。村里的“龙灯舞”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会舞龙的老艺人只剩5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建议成立“龙灯舞传承队”,由老艺人带徒授艺,村集体每年给予一定的误工补贴;同时,把龙灯舞编排成节目,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表演,吸引游客观看,既传承了文化,又增加了旅游吸引力。另外,村里的山歌队有20多人,但缺乏专业指导,县文化馆有退休的音乐老师愿意下乡指导,村“两委”要主动对接,争取每月来一次,提升山歌的表演水平。

  三是要推进移风易俗,让新风有“导向”。移风易俗关键在“破”和“立”。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红白事操办标准、彩礼限额等内容写进去(比如,彩礼不超过8万元,宴席不超过15桌,每桌费用不超过300元),并组织员、乡贤带头签订承诺书。要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对违反规定的村民及时劝导,对遵守规定的给予表扬。另外,要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设立“孝善基金”,对按时给父母缴纳赡养费的子女给予奖励,对虐待老人的行为公开批评,营造“以孝为荣、以俭为美”的良好氛围。

  四、聚焦治理有效提升,筑牢乡村善治“压舱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治理有效才能让村庄和谐稳定、群众安心发展。XX村员队伍有52人,但部分员年龄偏大,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2万元,主要靠集体林地承包,来源单一。

  一是要强化引领,让组织“强起来”。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村支部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固定一天作为“员活动日”,组织员学政策、讨论村务、服务群众。要推行“员包户”制度,每名员联系5-8户村民,定期走访,收集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帮助留守老人代买药品、联系农技员指导种植)。要把员的表现和评先评优、项目扶持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员优先推荐为“两优一先”表彰对象,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

  二是要创新治理模式,让矛盾“少起来”。治理有效重在“防患于未然”。要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涉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