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着眼基层治理、激发干部活力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破解基层痛点、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将整治形式主义作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推动基层减负从“点上突破”向“面上深化”延伸。现将我市如何有效推进基层减负工作,谈几点意见。恳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靶向聚焦“病根”,在精准发力中破除形式主义“顽疾”
(一)深查问题,找准减负“靶心”。形式主义之所以顽固,根源在于病灶难寻、病因不清。我市要摒弃“走过场式”调研,组建“基层观察员”队伍,通过蹲点走访、匿名问卷、“吐槽会”等方式,深入一线收集问题。从基层反映的情况看,“文山会海回潮”“督查考核扎堆”“台账报表泛滥”仍然是突出问题。针对这些痛点,我市要进 ……略…… 服务事项下放至街道(乡镇),赋予基层更多“话语权”和“自主权”。同时,配套建立“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基层职责边界,防止“属地管理”变“属地背锅”,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
(三)数字赋能,让基层“智慧减负”数字化转型是破解基层负担的“利器”。我市要搭建“基层减负云平台”,整合党建、民生、综治等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协同。通过AI智能识别、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减少人工录入工作量;利用大数据分析预警,提前发现基层治理风险,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让科技为基层减负赋能。
三、靶向强化“支撑”,在资源倾斜中夯实基层保障“根基”
(一)充实力量,让基层“有人干事”。基层人手不足、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工作质效。我市要结合实际实施“强基固本”计划,通过公开招录、人才引进、选调生下沉等方式,为基层补充新鲜血液;建立“干部轮岗交流”机制,推动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历练,缓解基层人手紧张问题。同时,完善基层干部待遇保障,落实乡镇补贴、职务职级并行等政策,让基层岗位更有吸引力。
(二)加大投入,让基层“有钱办事”。经费短缺制约基层工作开展。我市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层的倾斜力度,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重点保障民生服务、环境整治等项目。推行“以奖代补”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街道(乡镇)给予奖励,激发基层干事积极性。此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三)提升能力,让基层“会干成事”。基层干部能力不足,容易陷入“越忙越乱”的困境。我市要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对新入职干部,开展“入职必修课”,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对业务骨干,组织“专题研修班”,提升专业素养;对社区(村)干部,开设“实战课堂”,传授矛盾调解、群众工作等经验。同时,建立“导师帮带制”,安排经验丰富的干部“一对一”指导,帮助年轻干部成长。
四、靶向健全“机制”,在长效管理中巩固减负工作“成果”
(一)完善责任机制,拧紧“责任链条”。整治形式主义,关键在压实责任。我市要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基层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将减负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行“清单化管理”,细化任务分工,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同时,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避免政策“打架”、任务“转嫁”,形成减负工作合力。
(二)健全监督机制,织密“监督网络”。监督缺位易导致形式主义回潮。我市要构建“立体监督”体系: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作用,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检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与“社会监督”,拓宽问题反映渠道;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监督”,通过数据比对、异常预警,及时发现形式主义苗头性问题,让监督无处不在。
(三)强化考核机制,树立“实干导向”。考核指挥棒直接影响干部作风。我市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减少“痕迹化”“台账式”考核指标,增加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等权重;推行“差异化考核”,根据不同地区、部门特点设置考核内容,避免“一刀切”。对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在评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