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我市高企培育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推动全市高企培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分管科技工作的负责同志,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重点企业代表。刚才,X区、X县科技部门和捷泰新能源、天合光能等企业代表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有针对性,提出的思路和举措也切实可行,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市高企培育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锚定战略定位,深刻认识高企培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义
(一)高企培育是激活创新动能的“核心引擎”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活力与竞争力。从我市发展实践来看,202x年全市高企总数达940家,较202x年的380家实现翻番,年均增长率达25%,带动全市研发投入强度从2.3%提升至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突破45%。以江苏汉邦科技为例,其成功登陆科创板后,年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0%,带动形成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集群,这充分印证了高企在集聚创新要素、突破关键技术上的核心作用。放眼全省,苏州、南京 ……略…… 行“一企一策”培育,确保年均认定高企300家以上。二是优化服务联动机制。深化高企培育五项机制,特别是要强化申报预评审机制,202x年我们通过“预诊断系统”和“智能申报系统”为X家企业提供数据比对服务,问题整改率达92%。今年要扩大系统应用范围,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机构等专业力量,组建100人的专家服务团,实现申报企业“材料预审—现场诊断—模拟评审”全覆盖。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高企培育纳入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权重不低于5%,对年度认定高企超50家的县区给予专项奖励,对服务成效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推进格局。
(二)突出精准服务,破解企业申报难点堵点
一是做细政策宣讲培训。202x年市县联动开展申报培训7场次,超1000人参加,今年要拓展培训形式,采用“线上直播+线下实训”模式,每月举办1期“高企申报云课堂”,针对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布局等难点问题,制作20个专题教程。在X区、开发区试点“政策辅导员”制度,每家重点企业配备1名懂政策、会实操的辅导员,全年开展“一对一”辅导不少于20xx家次。二是做实重特大项目服务。建立重特大项目高企培育专班,对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从落地建设阶段即介入指导,参照捷泰新能源、南高齿等企业的服务经验,提前规划知识产权布局、研发平台建设,确保项目投产当年具备高企申报条件。2025年要重点保障新能源产业园、半导体基地等项目的高企培育,力争新增重特大项目关联高企50家以上。三是做优要素保障服务。协调金融机构开发“高企贷”“科创贷”产品,将高企信用贷款额度提升至500万元以上,推动家高企与创投机构对接,力争全年高企融资规模达20亿元。在人才政策上,对高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优先享受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全年为高企定向输送各类人才1万名以上。
(三)强化创新引领,提升高企核心竞争力
一是支持关键技术攻关。202x年市科技计划立项4个重大研发专项、12个前沿技术项目,资助资金达5000万元,重点支持高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今年要扩大专项规模,设立2亿元高企创新基金,围绕光伏电池、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20个“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力争突破30项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高企与X大学、X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对获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二是推动知识产权提质。引导高企建立知识产权战略规划,202x年全市高企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500件,授权量达1200件,今年要实现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0%,培育50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帮助企业规避侵权风险,对高企_胜诉案件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高企需求—高校成果”对接平台,每季度举办1场产学研对接会,2025年力争促成100项科技成果在高企转化落地。对高企转化高校成果的项目,按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坚持问题导向,清醒认识高企培育工作的短板不足
(一)从数量规模看,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虽然全市高企数量实现较快增长,但区域分布不均现象明显。X区、开发区高企数量占全市的45%,而县、X区高企数量不足50家,差距达10倍以上。从乡镇层面看,X镇、街道高企数量超20家,而部分乡镇仍处于“零高企”状态,这种不平衡制约了全市高企培育的整体质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县区对高企培育重视程度不足,政策落实“打折扣”,如县202x年高企申报培训仅开展1场,参训企业不足50家;另一方面是产业基础薄弱地区缺乏培育抓手,传统产业占比高,科技型企业成长缓慢。
(二)从质量效益看,企业创新能级有待提升
我市高企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2%,虽高于规上工业企业,但低于全省高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其中研发投入超亿元的高企仅占8%。部分高企核心技术“含金量”不足,202x年全市高企有效发明专利人均拥有量为5.2件,低于苏州的8.7件。在国际标准制定、行业话语权方面,我市高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仅X家,而南京、无锡分别达32家和25家。这反映出我市高企在创新投入、成果产出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企业存在“为认定而认定”的功利心态,重短期政策享受、轻长期创新能力建设。
(三)从服务效能看,协同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高企培育涉及科技、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如部分县区科技部门与税务部门数据共享不及时,导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滞后;市场监管部门对高企知识产权保护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202x年全市高企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同比增长15%,但结案率仅为68%。,部分中介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存在“包通过”“代申报”等不规范行为,影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