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成果,分析当前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领导、X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县(区)分管领导及文旅、住建系统主要负责人,刚才,X、X县住建局分别作了汇报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有针对性,我完全同意,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市作为第七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工作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历史维度看,我市自周秦以来便是文明重镇,境内留存的X遗址、X古城墙等历史遗存,承载着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记忆,是研究古代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历史文化街区3处,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1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公布历史建筑123处,这些数据背后是我市数千年文明积淀的物质载体,一 ……略…… 店等文化业态,成为展示城市历史的“活窗口”。X古城墙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结合考古发掘成果,采用“遗址展示+文化体验”的方式,打造了集保护、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万人次。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X村实施“古建修复+环境整治+产业培育”综合工程,修复古民居32处,整治周边环境1.2万平方米,建设民俗博物馆1座,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也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
我市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以周秦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节,已连续举办6届,成为省内知名的文化盛会;另一方面,推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利用VR技术复原古城历史场景,开发数字文物展示平台,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立市级非遗工坊20个,培养传承人120名,X皮影戏、X泥塑等传统技艺通过产业化发展重焕生机,202x年非遗相关产业产值达1.5亿元,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四)当前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保护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基层单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城乡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个别历史建筑周边出现违规建设现象。二是保护资金缺口较大,市级财政投入虽逐年增加,但面对量大面广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造和历史建筑抢险修缮,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三是专业人才短缺,全市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仅30余人,缺乏规划、建筑、考古等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导致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受到影响。四是活化利用模式单一,多数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仍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缺乏深度体验项目和特色文化产品,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有待增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精准发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全面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科学保护体系
一是完善保护规划体系。加快编制《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详细规划》,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各类保护对象的具体保护要求和_措施。各相关县(区)要同步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确保规划全覆盖、无死角。规划编制要注重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保护、利用、民生改善等多重需求。二是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涉及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建设项目,实行“多部门联合审查”制度,确保建设活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加强规划执行监督,对违反规划的行为严肃查处,坚决杜绝“规划一张纸、执行靠关系”的现象。三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每五年开展一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保护措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同时,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保护对象的状态变化,实现精准保护。
(二)聚焦重点任务,夯实保护工作基础
一是加大文物本体保护力度。实施历史建筑“拯救性”修缮工程,重点对123处历史建筑中存在安全隐患的20处进行抢险加固,2025年底前完成全部濒危建筑修缮工作。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二期改造工程,修复传统建筑30栋,整治周边环境8000平方米。二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启动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力争新增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对已公布的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8个省级传统村落,按照“一村一方案”原则,实施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整治和建筑修缮工程,2025年完成村、X村等6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立非遗项目“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0个、传承人20名,建设非遗传承基地5个。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每年举办培训活动不少于50场,培养青少年非遗传承人100名。
(三)创新利用方式,推动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周秦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等特色资源,策划“历史文化之旅”精品线路,串联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等节点,形成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升级文化节、民俗节等节庆活动,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二是推动“文化+”融合发展。支持历史文化街区引入创意设计、影视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园区”。鼓励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