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暨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省关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总结今年1至5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发展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工业支撑。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重点工业企业代表,以及市统计局、发改委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刚才,X县、X区和市统计局、工信局作了汇报发言,全面梳理了工业经济运行成效,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讲得都很全面、很到位,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业发展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准确把握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新态势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扣“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工业经济呈现出“优势产业支撑有力、新兴产业增势向好、行业企业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统计数据看,1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较 ……略…… 品合格率提升至99.5%,产值增长15%。这些企业在稳定经济发展、贡献税收、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前68户企业税收占全市工业税收的45%,带动就业超万人,成为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
二、认清形势,深刻剖析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蕴含着诸多发展机遇,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积极应对。
(一)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消费复苏缓慢,工业产品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等行业订单量环比下降%。从内部问题看,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高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产业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达%;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达%,新兴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绝对优势,等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仅为%;要素保障压力较大,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已达%,新增项目用地审批周期较长,等资源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用能成本增加%。
(二)蕴含的机遇值得把握
从政策层面看,中省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今年我市已争取中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亿元,较去年增长X%;“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为我市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政策红利。从市场需求看,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需求持续释放,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达亿元,我市新能源汽车项目已获得万辆订单,新材料项目对接个重点工程,市场前景广阔。从自身基础看,我市工业体系完整,拥有家规上工业企业,X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X项国家专利技术,X等产业在省内具有领先地位,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聚焦重点,扎实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上下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稳增长、调结构、促创新、优环境”,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夯实工业经济基础
一是强化运行监测调度。建立“周调度、月分析、季研判”工作机制,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指标,动态掌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对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个行业、户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确保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以上。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汽车产业园二期、新材料产业园等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年内个项目投产达效,新增产值亿元;对等进度滞后的个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亿元。三是扩大工业产品销售。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搭建企业与、等领域的对接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力争全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以上;支持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家出口超X亿元的外贸骨干企业。
(二)坚定不移调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要依托汽车集团,加快车型研发生产,延伸X、等零部件产业链,年内实现产值亿元;食品工业要培育个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建设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产值突破亿元;能源化工产业要推进煤矿智能化、化工园区绿色化改造,产值增长%以上。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动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支持智能装备公司研发设备,产值增长X%;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引进家上下游企业,产值达亿元;新材料产业要突破材料制备技术,产值增长X%。三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施“千企技改”工程,年内完成户企业技术改造,推广等新技术项,淘汰落后产能万吨,推动X、X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三)持之以恒促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二是搭建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