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
教育之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课改之路,恰似攀山越岭,唯有勇者方能登顶。回顾我校连续十二年的课赛历程,可谓筚路蓝缕,各位老师在这条教改实践之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收获颇丰。特别是近几年,绝大多数老师在思想认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能力水平上都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我们学校的老师特别忙碌,但工作中总是展现着高度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以及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这些我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二中的教学成绩,正是每一位老师辛勤付出的结晶;二中今日的社会声誉,源于每一位老师多年如一日的执着积淀。尽管我们已取得诸多成绩,但作为教师,最忌讳的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因此,持续开展课堂教学讲赛无疑是一个同台竞技、相互学、躬身实践、互助协作、全面提升的理想平台。
“减负提质”是我校第十二届课赛的的核心初衷。为了让本次课赛真正成为一次深度交流、学提升的活动,学校对本次课赛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授课内容不再拘泥于进度,而是由授课者本人精心准备一节最能代表个人备课水平、展现教学能力、彰显教学风采、实现高效课堂的精品课程;授课时间同样由老师在一定时段内自主确定。这一举措的本质正是“减负提质”,旨在减轻教 ……略…… 还珠”。在本次课赛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希沃白板、无线传屏、AI辅助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课堂样态。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部分教师将技术应用简单等同于课件美化,过度追求视觉冲击而堆砌无关动画;有的则机械套用互动功能,使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这种“重技术轻融合”的做法,未能真正把握信息化教学的精髓。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务教学的手段。我们鼓励全体教师继续保持探索新技术的热情,同时更要深入思考如何让技术真正为教学赋能。建议从“三个转变”入手:从关注技术形式转向注重教学实效,从简单套用转向创新融合,从个体尝试转向团队共创,使课堂既保持技术的新颖性,更彰显教育的本质价值。
6.重赛时轻平时,专业成长“昙花一现”。赛课期间“殚精竭虑”,日常教学“故态复萌”。若仅将课赛视作“一时之役”,而非“终身之业”,则教师成长必如“无源之水”。这种现象尤为令人担忧:有的教师在赛课前精心准备,反复打磨,但比赛结束后又回归老路;有的教师把赛课当作一项任务完成,缺乏持续改进动力;还有的教师未将赛课经验教训应用于日常教学。这种“两张皮”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进步。
二、破局之道:以革故鼎新的锐气谋划未来
问题如磐,破局需雷霆之力;改革似刃,出鞘必锋芒毕露。针对上述积弊,学校与全体科任老师当全力携手,共筑高效课堂:
(一)学校层面,擘画蓝图,强化保障
1.制度为纲,督导为刃。依托年轻教师成长计划、“青蓝工程”,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教研组共同参与,深入课堂,通过随堂听课、教案检查、学生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课改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教研筑基,创新赋能。每个教研组需制定清晰的常规教学改进计划,确保有主题、有收获。重点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鼓励教师从不同角度解读教材,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将与第一教育集团兄弟学校开展“学科研讨”活动,与天津市杨村五中开展网络研修活动,多途径组织教研,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技术搭台,智慧育人。后期我们将开展“人工智能+教学”专项培训计划,聚焦实际教学需求,由校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有良好实践效果的老师担任讲师,采用“分层培训、案例引领、实战演练”的方式,帮助不同学科、不同技术基础的教师逐步提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4.树立榜样,典型带动。基于二中良好平台和优良传统,通过多年课赛,我们学校的一部分老师完全可成为身边榜样。今后学校将结合总支“五岗同创”活动,通过树立榜样、培植典型,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效应。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通过公开课展示、经验交流会、教学案例分享等形式,让榜样“看得见、学得会”,激发全体教师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二)教师层面,刀刃向内,淬炼本领。
全体科任老师要正确认识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态势,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我们要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清醒认识,坚定不移地投身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深化理论学,夯实思想根基。秉持格物致知的研究精神,系统学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理论,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理解其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学科实践等关键要求。同时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怎样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等,把书本上的理论慢慢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
2.虚心学借鉴,博采众家之长。主动成为课程改革的有心人,保持开放包容的学态度。既要虚心向课改先进地区和学校的优秀教师学,又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典型榜样,在比较借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课改实践能力。
3.强化团队协作,实现共生共长。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建立常态化交流研讨机制。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同课异构等形式,开展深度互动和思维碰撞。在评议交流中相互促进,在经验共享同成长。
4.注重反思提升,形成教学特色。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要养成及时总结、勤于反思的专业惯,在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中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同时要善于归纳提炼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