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全市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讲话 >

全市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志愿服务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我市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力量。参加今天的会议有相关领导,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社会工作部、组织部、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X志愿者协会、X社区志愿服务站等单位代表。刚才,社会工作部、X区人民、X志愿者联合会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深刻认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展服务领域,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推动基层治理、服务民生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参与面持续扩大

  一是志愿者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x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8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8%,较202x年增长了60%。其中,青年志愿者35万人,占志愿者总数的41%;员志愿者15万人,占18%;专业技术志愿者8万人,占9%。X区作为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先进地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2万人,占辖区常住人口的2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在今年“3・5”学雷锋日期间,全市新增注册志愿者5万人,掀起了志愿服务的新高潮。

  二是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2300个,较202x年增长了120%,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组织网络。其中,市级志愿服务组织50个,县级组织300个,乡镇(街道 ……略…… 

  二是品牌项目持续涌现。培育打造了“志愿服务爱在狮城”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形成了“一县一品牌、一领域一特色”的发展格局。X县的“爱心助学”项目、X区的“邻里互助”项目、X市的“文化惠民”项目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志愿服务爱在狮城”品牌项目年均开展活动20xx场次,服务群众100万人次,获得了全省志愿服务优秀品牌称号。这些品牌项目的打造,提升了我市志愿服务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

  三是保障机制日益健全。出台了《关于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志愿服务激励办法》等政策文件,从组织、经费、培训等方面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202x年,市财政安排志愿服务专项资金5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用于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者培训、项目培育等。建立了志愿者培训体系,每年开展志愿者骨干培训100场次,培训志愿者2万人次,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当前,我市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代对志愿服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体系不够健全、服务精准度不高、保障措施有待加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以《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工作措施》为指导,聚焦重点领域,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我市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健全志愿服务动员体系,扩大社会参与

  一是完善动员机制。建立健全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各级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组织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每年至少参加24小时志愿服务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动员所联系_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市总工会要组织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帮扶志愿服务,团要动员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和应急服务,市妇联要引导巾帼志愿者开展家庭关爱服务。

  二是拓宽动员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政策和先进典型,提高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电视台、报纸开设志愿服务专栏,每周宣传1-2个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开展“志愿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每年组织动员活动1000场次,新增注册志愿者10万人以上。同时,建立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接平台,及时发布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引导社会力量精准参与。

  三是强化分层分类动员。针对不同_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动员工作。面向青少年,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每学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4次,高中阶段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不少于40小时,鼓励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面向企事业单位职工,鼓励企业将志愿服务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企业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对表现突出的职工给予表彰奖励。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医疗、教育、法律、科技等专业志愿服务队,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到2026年,专业志愿服务队达到500支,专业志愿者占比提升至20%。

  (二)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队伍体系。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市级重点打造10支专业化、规模化的志愿服务总队,县级组建30-50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乡镇(街道)建立综合性志愿服务队,村(社区)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队。例如,X县要组建大运河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队、农业技术推广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队伍;X街道要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邻里互助、环境整治等服务。同时,鼓励发展新兴领域志愿服务队伍,如网络文明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等,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二是加强队伍培训。建立分层分类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制定培训大纲和教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级重点培训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骨干志愿者,每年培训1000人;县级培训乡镇(街道)志愿服务负责人和志愿者骨干,每年培训5000人;乡镇(街道)培训村(社区)志愿者,每年培训1万人。培训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理念、服务技能、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其中专业志愿服务队还要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医疗志愿者要培训急救知识,法律志愿者要培训法律实务等。到2026年,实现志愿者培训全覆盖,志愿者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培育骨干队伍。实施志愿服务骨干培养计划,选拔一批有热情、有能力、有经验的志愿者进行重点培养,建立1000人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为骨干志愿者提供外出学、交流培训的机会,每年组织2次骨干志愿者赴先进地区考察学,提升其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支持骨干志愿者牵头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对成效显著的团队给予资金和资源支持。例如,支持骨干志愿者组建的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服务。

  (三)优化志愿服务供给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围绕理论宣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武术杂技文化展演、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应急救援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沧州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理论宣讲领域,组建“新时代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宣讲活动20xx场次,推动的创新理论进基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域,开展“保护大运河志愿我先行”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大运河沿岸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服务,每年服务时长不少于10万小时。在乡村振兴领域,组织科技、农业、医疗等专业志愿者开展“科技下乡”“健康义诊”等服务,助力农村发展。

  二是推进精准化服务。建立志愿服务需求调研机制,定期开展社会需求调查,准确掌握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_和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需求。依托社区网格,建立志愿服务需求台账,实行“一户一策”“一_一方案”的精准服务模式。例如,对社区独居老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每周上门服务不少于1次;对困境儿童,组织志愿者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推行“菜单式”服务,由志愿服务组织列出服务项目清单,供群众自主选择,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动常态化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常态化运行机制,社区(村)志愿服务站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服务。开展“固定服务日”活动,每月5日、20日为全市志愿服务固定日,组织志愿者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暖冬行动”,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国庆节期间开展“祝福祖国”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喜庆氛围。到2026年,全市志愿服务站(点)常态化服务率达到100%,年均开展常态化志愿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