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构网型储能发展与电网保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电力供应形势,全面部署构网型储能项目的推广建设与应用工作,进一步强化电网保障能力,确保全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支撑。参加今天的会议有、相关领导同志,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等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市供电公司、X电力集团等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重点工业园区、X镇、X街道的电力工作分管领导。刚才,市供电公司、X、X电力集团分别就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情况、区域电网保障工作以及企业参与电力保供的经验做法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有具体的数据支撑,又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构网型储能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电网的稳定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电需求持续攀升,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冬季严寒等用电高峰期,电力供应压力日益加大,保障电_全稳定运行面临严峻挑战。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
一是构网型储能是保障电_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支撑。传统的储能系统在电网运行中更多的是被动响应,难以主动应对电网频率、电压的波动,而构网型储能系统能够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独立构建电网电压和频率,主动参与电网调节,这对于维持电网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全省首个建设在 ……略…… 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编制了《我市构网型储能发展规划(202x-2025年)》,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市构网型储能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启动了一批试点项目建设。为了探索构网型储能在我市的实际应用效果,我市在区110千伏变电站启动了首个构网型储能试点项目。该项目总容量为5000千伏安,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试运行期间,该项目在用电高峰期成功向电网输出电量1万度,有效减轻了变电站主变压器的负载压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了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我市积极与国内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电力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先进的构网型储能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大学能源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中心,围绕构网型储能的关键技术、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同时,与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我市构网型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虽然我市构网型储能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项目规模来看,目前我市已建成和在建的构网型储能项目总容量仅为5000千伏安,而X110千伏宝安变电站的单个项目容量就达到了1万千伏安,差距明显。从技术水平来看,我市的构网型储能技术主要依赖引进,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控制算法、设备制造等方面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应用范围来看,目前我市的构网型储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变电站,在工业园区、大型企业等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我市构网型储能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技术瓶颈制约。构网型储能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在控制策略、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例如,构网型储能系统需要与电网进行实时交互,对控制算法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电网频率、电压出现波动,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储能电池的寿命、安全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市在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难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制约了构网型储能的大规模应用。
二是成本压力较大。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成本较高,主要包括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场地建设等费用。以X110千伏宝安变电站的构网型储能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建设工期赶、天气状况差、设备进城难等各种不利因素,采用预置基础、交叉作业和两班对倒等方式确保了项目如期投运,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的建设成本。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承担大规模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的成本。同时,构网型储能项目的运营成本也较高,包括设备维护、人员工资、电费等,在目前电价机制下,项目的经济效益不明显,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
三是政策支持不足。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储能发展的政策,但针对构网型储能的专项政策还比较少,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我市也尚未出台专门的构网型储能发展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资金补贴、电价优惠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支持措施,导致项目建设和运营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在项目审批方面,构网型储能项目涉及多个部门,审批流程繁琐,审批时间较长,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在土地供应方面,构网型储能项目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而我市土地资源紧张,难以保障项目的用地需求。
四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构网型储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交易规则和价格形成机制,导致构网型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难以保障。目前,构网型储能主要作为电网的辅助服务设施,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合理的收益。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构网型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不高,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部署我市构网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针对我市构网型储能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明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任务,强化保障措施,推动我市构网型储能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明确发展目标
到2025年底,全市构网型储能项目总容量达到5万千伏安以上,建成一批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的构网型储能示范项目;构网型储能技术在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的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电_全稳定运行水平和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构网型储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企业。到2030年,全市构网型储能项目总容量达到20万千伏安以上,构网型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电网、新能源、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成为我市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对构网型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X大学、X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市内电力企业开展合作,围绕构网型储能的控制算法、电池材料、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再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立构网型储能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借鉴X的经验,组织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对构网型储能系统的控制算法进行优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加大对新型储能电池的研发力度,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与推广。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加快推进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在区110千伏变电站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优先在用电负荷较大、电网压力较重的区域建设构网型储能项目,如市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等。同时,拓展构网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在新能源电站、大型工业企业、商业综合体等领域建设构网型储能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在新能源电站建设构网型储能项目,能够平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在大型工业企业建设构网型储能项目,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电力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项目质量和安全。
三是完善产业链条与生态。围绕构网型储能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上下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