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纪委书记在党风廉政教育会议上的讲话 >

纪委书记在党风廉政教育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纪委书记在党风廉政教育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想以一名纪检工作者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家风”这个话题。这些年参与过不少违纪案件的审查,也走访过许多清家庭,我深切体会到: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不是“与己无关”的私事,而是关乎运国脉的大事。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和工作体会,从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以家风之正淬炼政之基

  这些年参与过不少违纪案件的审查,也走访过许多清家庭,我深切体会到: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不是“与己无关”的私事,而是关乎运国脉的大事。

  记得刚从事纪检工作时,我参与查办过一起“夫妻共腐”案:某街道干部张某,平时在单位表现老实,却默许妻子以“丈夫朋友多”为由,向辖区企业收取“好处费”。直到东窗事发,张某还在辩解:“我没直接收钱,是她不懂事。”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家风不正,本质是“责任缺位”——领导干部把家庭当“避风港”,却忘了家庭也是“责任田”。

  后来,我系统学了_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最深:一句是“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表现”;另一句是“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这些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家风的认知:家风是的“显微镜”,照见的是员干部对和人民的忠诚度;家风是洁的“防火墙”,挡住的是“围猎”与“腐蚀”的_。

  这些年,我走过20多个乡镇、30多个机关单位调研,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家风正的干部,往往能严守纪律、踏实干事;凡是家风差的干部,即便一时“没出事”,也多是“踩线边缘人”。比如,去年我们表彰的“全省洁家庭”李大姐,她丈夫是乡镇,两口子有个“铁规矩”——“上门办事不吃饭,送礼一律不收礼”。李大姐常说:“我们不图别的,就想让孩子知道,爸爸的官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给家里谋私的。”这种朴素的道理,恰恰道破 ……略…… 礼物”是某企业的“干股”;甚至赵某退休前,还暗示下属给赵某某“安排”个“闲职”。最终,父子俩因共同受贿被查处。

  《中国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员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不实际工作而获取薪酬,员干部知情未予纠正的,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内职务或者留察看处分。”我理解,这条规定的核心是“知情即担责”——领导干部不能当“甩手掌柜”,对亲属的违规行为“装糊涂”,就是对纪律的“踩线”。

  在法庭上,赵某哭着说:“我不是没教育过他,可他说‘别人都这么做,我们不赚白不赚’。”这句话让我揪心:领导干部如果把家庭当成“法外之地”,把亲属当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只会“毁了自己、害了家人、败了风气”。家风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组织的责任”——你管不好家属,就是对组织不忠诚;你纵容亲属违纪,就是对纪律不敬畏。

  (二)好家风是“清风源”,能催生好政风——这是我亲眼见证的变化

  去年,我到一个“清村居”示范点调研,村支书老周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老周担任村支书20年,始终坚持“三个不”:不收村民一针一线,不帮亲属谋一分利,不搞“一言堂”。他的妻子是村小学教师,常说:“老周的工资够我们花了,别给村里添麻烦。”他们的儿子在外打工,每次回家都帮村民干农活,从不说“我爸是村支书”。

  古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理解,这里的“身正”不仅是自己不贪不占,更是对家属的严格要求。老周的“身正”,不仅体现在自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更体现在对妻子的“约法三章”:不收礼、不插手、不特殊。我问他:“您为什么这么‘苛刻’?”他说:“我父亲当年当生产队长,分粮时总把自己家排在最后,他说‘当干部,要让群众觉得你比他们更‘小气’。’这种‘小气’,其实是‘大气’——它让群众信你、服你、跟你走。”这段话让我明白:好家风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刻在行动里的标准”——你怎样对待家人,就是怎样对待群众;你家的“小规矩”,就是群众的“大期待”。

  在老周的影响下,这个村形成了“干部带员、员带群众”的洁氛围:村干部开会不发纪念品,村民办红白事不摆高档宴席,连村集体的果园都公开招标,没人敢“打招呼”。这让我明白:领导干部的家风正,就能带动一方风气正;干部的家属守规矩,就能让群众更信服。好家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润物无声”的示范,是“以点带面”的引领。

  (三)以家风为“小切口”,撬动全面从严治“大格局”——这是我正在思考的实践

  今年,我们试点开展“家风建设年”活动,探索出三条经验:

  一是“教育入脑”要“接地气”。我们改变了过去“念文件、讲大道理”的方式,组织干部家属参观监狱、观看忏悔录,让“身边人”的教训“戳心坎”;开展“家风故事会”,让老员讲“祖辈的规矩”、年轻干部讲“父母的叮嘱”,让洁理念“有温度”。

  说:“好的教育应该是知行合一。”我理解,家风教育不能停留在“开会听报告”,而要“走到现场、见到真人”。比如我们组织干部家属去政教育基地,不是让他们“看展板”,而是让他们“听忏悔”——听违纪干部妻子哭着说“我没管住他”,听贪腐分子子女悔恨“我爸的官帽压得我喘不过气”。这种“面对面”的冲击,比任何理论讲解都管用。

  二是“监督入手”要“管得住”。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家风档案”,记录干部家属从业情况、反映等;推行“家属洁承诺制”,让家属签订《不插手工程、不收受礼品》的书面承诺;开通“家风问题举报热线”,鼓励群众监督干部“八小时外”行为。

  三是“成效落地”要“看得见”。我们将家风表现与干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挂钩,对家风好的干部优先提拔,对因家风问题被举报的干部暂缓使用。今年以来,已有5名干部因家风表现突出被表彰,3名干部因家属问题被约谈提醒,干部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四、以正心:三维度筑牢思想防线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些年,我给自己定了三条“家风准则”,也与大家分享:

  (一)不忘初心,以坚定信仰校准人生方向——这是我“最珍贵的财富”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员,退休前是乡镇干部。他常说:“我们那时候,干部下乡吃饭要交粮票,开会学要带笔记本,谁要是收了群众的东西,会被全村人戳脊梁骨。”父亲的教导像一颗“种子”,埋在我心里。

  《宣言》里说:“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我理解,这就是人的“初心”——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是下乡时帮群众挑水,是加班时拒绝宴请,是面对诱惑时说“不行”。这些年,我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也把这份初心传给了女儿——她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去基层当“大学生村官”,她说:“爸爸,我要像你一样,做个清清白白的人。”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传承;它不是“约束”,而是“保护”——让我们在诱惑面前站得直,在风雨面前走得稳。

  (二)德润心,以高尚品行涵育清本色——这是我“最朴素的坚持”

  我常和同事说:“纪检干部要是自己不干净,说话就没底气。”这些年,我坚持做到“三个不”:不收任何礼品,不管是土特产还是购物卡;不参加任何“私人宴请”,哪怕是亲戚的婚礼;不利用职务之便办任何“私事”,哪怕是孩子上学的事。

  古人讲“养吾浩然之气”,我理解,这“浩然之气”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日常的“小节”养出来的——拒绝一次宴请,守住一次底线,就是在给自己的“浩然之气”充气。去年,我女儿结婚,我们只办了一场简单的仪式,邀请的都是亲戚朋友,没有收受任何礼金。女儿说:“爸,这样的婚礼,比什么都珍贵。”那一刻,我更加坚信:好的品行,是最好的“传家宝”;清的家庭,是最稳的“幸福港”。

  (三)纪法守心,以制度约束筑牢行为边界——这是我“最清醒的认识”

  这些年,我参与制定了不少家风建设的制度,比如《领导干部家属行为规范》《家风建设考核办法》。有人觉得“制度太严”,我却认为:严管才是厚爱——制度不是“捆住手脚”,而是“保护干部”;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守住底线”。

  《中国内监督条例》规定:“发现员、干部有思想、、纪律等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有关组织负责人应当及时对其提醒谈话;发现轻微违纪问题的,上级组织负责人应当对其诫勉谈话。”我理解,制度的“刚性”,本质是“关爱”——它提醒我们:纪律的红线不能碰,法律的底线不能越。

  去年,我们查处了一起“家风问题”:某单位科长李某,因妻子违规经商被群众举报。李某辩解:“我没参与,是她个人行为。”但我们查到,李某曾多次为妻子的生意“牵线搭桥”,最终两人都被处分。这让我明白:制度的刚性,不是“冷冰冰”,而是“暖融融”——它提醒我们:纪律的红线不能碰,法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