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体团员干部会议,既是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的“诸葛亮会”,更是一场以“团结奋斗”为主题的“思想充电课”。坐在台下,看着大家胸前的团徽在会场灯光下闪着温暖的光,我忽然想起上个月到乡镇调研时,在XX村青年创业园遇到的场景——28岁的返乡青年王强蹲在大棚里给草莓苗打杈,身边围着七八个同样晒得黝黑的“95后”伙伴,有人递来矿泉水,有人举着手机查种植教程,还有声喊:“强子,咱这批草莓要是能打进县城超市,咱村留守妇女的就业岗位又能多十个!”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团结奋斗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大棚里沾着泥土的讨论声,是加班时共享的一碗泡面,是遇到困难时那句“我陪你一起扛”的热乎承诺。
作为的青年工作的忠实执行者,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共青团如何带领广大青年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我想,答案就藏在我们走过的路里、扎在青年的心坎里、融在时代的浪潮里。
一、团结奋斗是刻进共青团血脉的精神基因
翻开 ……略…… 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里。
二、团结奋斗是回应时代之问的实践密码
今年6月,我们在全县开展了“青年需求大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200余份。数据里有几个“扎心”的发现:35%的农村青年反映“技能培训不够,想学电商却找不到靠谱课程”;28%的职场青年坦言“工作压力大,渴望有个能倾诉的‘青年之家’”;19%的返乡创业青年提到“融资难、政策落地慢,有时候感觉孤军奋战”。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真实的困惑与期待。
_说:“青年在哪里,团的工作就要到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的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团结奋斗不是空洞的号召,而是要聚焦青年的“急难愁盼”,把分散的力量聚起来,把零散的需求串起来,让青年在参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团”的力量。
第一,要在“共学”中筑牢思想根基,让团结奋斗有“根”可依。思想上的团结是最根本的团结。去年以来,我们创新开展“青年夜校·微课”活动,在社区群服务中心、产业园区职工之家、农村文化礼堂开设流动课堂,邀请老员讲红色故事、企业家讲奋斗经历、青年典型讲成长感悟。记得在XX社区的第一堂课上,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爷爷颤抖着拿出珍藏的军功章,说:“当年我们连120人上战场,最后只剩7个活着回来。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要团结一心,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台下的95后白领小周红着眼眶说:“以前总觉得‘奋斗’离自己很远,今天才明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对团结奋斗最好的诠释。”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用青年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故事讲透道理,思想上的共鸣就能转化为行动上的团结。
第二,要在“共干”中搭建干事平台,让团结奋斗有“力”可发。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发展潜力,但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我们探索建立“青年联盟”机制,根据不同领域青年的特长组建“产业链服务团”“社会治理观察团”“文化传承轻骑兵”。比如,在XX高新区,由23名青年工程师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仅用3个月就解决了新能源电池散热难题,为企业节约成本200余万元;在XX古镇,15名返乡青年组建“非遗活化团队”,把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产品上线3个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这些案例证明:当团组织成为青年“有事好商量、有难一起扛”的平台,青春的动能就会被充分释放。
第三,要在“共享”中传递温暖关怀,让团结奋斗有“情”可依。团干部不是“官”,而是青年的“贴心人”。我们建立了“1+N”结对帮扶机制,每名团县委班子成员联系5名困难青年,每名乡镇团干部联系10名重点青年,定期走访、动态跟踪。今年春节前,我们得知留守儿童小蕊因父母在外打工,过年没人陪伴,立即组织“代理家长”团队,带着她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小蕊在日记里写道:“原来大人的‘忙’不是借口,只要愿意花时间,就能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的小事,恰恰是团结奋斗最温暖的注脚——它不仅是干大事的豪情,更是对每个青年个体需求的用心回应。
三、团结奋斗是书写青春答卷的行动纲领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县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从“打造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到“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到“优化营商环境”,每一项任务都需要青年挺膺担当,每一场硬仗都需要团结奋斗。
要在服务大局中当“先锋队”。我们正联合县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开展“青春助农”行动,组织100名青年电商达人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打造“一村一品”电商品牌;与县科工局共建“青年科创实验室”,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前几天,我去XX农业合作社调研,看到青年技术员小李正带着团队调试智能灌溉系统,他说:“以前总觉得搞农业没前途,现在县里支持我们搞智慧农业,我觉得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战场’!”这就是团结奋斗的魅力——当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青春的价值就会得到最大彰显。
要在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