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背景与总体概况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消费市场持续扩容升级,部分不法商家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实施仿冒品牌违法行为,严重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甚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县市场监管局202x年度消费投诉数据显示,涉及"仿冒品牌"的投诉量较202x年增长47.6%,主要集中在食品、日用品、小家电三大领域,占全年投诉总量的28.3%,群众反映强烈。
为全面遏制仿冒品牌乱象,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XX县委、坚持"民生为本、法治为纲、标本兼治"原则,自2025年3月至7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5个月的"仿冒品牌"专项整治行动。本次行动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公安、商务、文旅、综合等12个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XX县"仿冒品牌"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清源头、打流通、强监管、重宣传"四大战役目标,划定食品生产加工、专业市场、电商平台、城乡结合部4类重点区域,聚焦食品(调味品、乳制品)、日用品(洗涤用 ……略…… 在才知道可能涉嫌商标侵权,一旦被起诉,企业信誉和订单都要打水漂。"
行动后,市场主体自律意识显著增强。据县市场监管局7月随机抽查数据显示,全县85%的商户主动下架非授权品牌商品,72%的企业建立进货查验台账,较行动前分别提升39%和41%;专业市场内设置"知识产权服务窗口"的市场从3个增至11个,提供商标注册、品牌授权咨询等服务;3家企业主动申请注册自有商标,2家企业与知名品牌签订品牌代理协议,经营模式从"仿冒牟利"向"自主创新"转型。XX镇个体经营户李某的文具店变化尤为明显:行动前货架上有30%的商品为仿冒知名文具,行动中被责令整改并接受普法教育后,主动清理仿冒商品,引入5个国产品牌正规代理,月销售额反而增长18%。
(二)消费环境满意度呈现"从担忧疑虑到放心信任"的积极态势
专项整治前,消费者对仿冒品牌的辨识能力有限,_渠道不够畅通,往往面临"买到假货难举证、投诉举报流程繁、赔偿到位周期长"的困境。县消协202x年统计显示,仿冒品牌投诉中,因证据不足无法受理的占比达32%,平均处理周期超过45天,消费者普遍反映"_成本高、得不偿失"。
行动中,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司法局推出"快速_通道",在12个基层市场监管所设立"仿冒品牌投诉专岗",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XXX),建立"受理-核查-处置-反馈"全流程限时办结机制(简单投诉24小时内响应,复杂案件7个工作日内出具调查结论)。同时,联合融媒体中心开展"教你识假辨假"系列宣传,在社区、商超、学校设置宣传展板200余块,发放《仿冒品牌识别手册》5万份,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常见仿冒商品对比视频"36条,播放量超50万次。XX社区居民王女士表示:"以前买洗衣液总怕买到假的,现在超市里都有正规标识,遇到可疑商品还能扫码查真伪,买得放心多了。"
行动后,消费_效能大幅提升。据统计,7月全县受理仿冒品牌投诉仅12起,较行动高峰期(4月)下降81%;已办结投诉平均处理周期缩短至18个工作日,调解成功率从67%提升至92%;消费者主动举报仿冒行为的数量较行动前增长2.3倍,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地区消费环境改善尤为明显:以往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上"三无"仿冒商品占比超40%,目前降至8%以下,多位留守老人反映"现在买油盐酱醋,摊主都会主动出示进货单据,比以前放心多了"。
(三)产业链条治理效能达成"从末端打击到源头_"的机制突破
仿冒品牌行为往往涉及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过去部门多聚焦末端销售环节,对上游生产源头打击力度不足,导致违法行为"打而不绝"。如202x年查处的某仿冒化妆品案中,生产窝点隐藏在邻县农村民宅内,通过物流分散发货,部门因跨区域协调困难,未能彻底摧毁生产链。
本次专项整治创新实施"全链条打击"策略:一方面强化跨区域协作,与周边5县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备忘录》,建立线索共享、联合、案件协查机制;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物流企业运单、电商平台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建模,精准定位可疑生产窝点。行动期间,联合邻县市场监管部门捣毁制假生产窝点4个(其中2个隐藏在农村闲置厂房),查获印刷仿冒包装的生产线2条,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有效斩断了"生产-运输-销售"的违法链条。
同时,注重源头预防与产业引导相结合。县科工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品牌培育专项行动",对县域内12家传统企业进行"一对一"品牌建设指导,帮助制定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质量认证等规划;县电商服务中心开设"品牌运营"专题培训课程,累计培训电商从业者300余人次,推动"仿冒销售"向"品牌代销""自有品牌"转型。XX镇某服装加工厂负责人陈某表示:"以前靠仿冒名牌赚快钱,现在帮我们申请了自有商标,设计了原创款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订单单价提高了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联系老师!